武则天与李旦:唐朝的权力游戏
武则天与李旦:唐朝的权力游戏
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后,太子李显即位为唐中宗。然而,仅仅一个月后,李显就被其母武则天废黜,改立李旦为帝。这一年,李旦年仅22岁,而他的母亲武则天则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开始了长达15年的统治。
武则天的权力之路始于唐高宗李治时期。李治体弱多病,经常将政事交给武则天处理。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治处理军国大事时,竟让武则天垂帘于后,宫女侍立左右,“凡大臣奏章皆多及时裁决,朝堂上下肃然。”随着对政务的深入涉入,武则天开始构建自己的权力网,她招纳了许多文学之士组成智囊团,称为北门学士,让他们参与朝政重事。
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于洛阳宫,临死前,他留下遗嘱,“太子即位于柩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公元684年1月3日,太子李显即位为唐中宗,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一年后,武则天废掉了李显,立第四子李旦为帝,即唐睿宗。此举显然是对皇权制度的极大挑战,引起了众多封疆大吏的不满,甚至有人起兵讨伐武则天。
公元688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暗中策划了一场祥瑞事件。他派人选了一块特殊的白石,并在上面凿了八个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随后,他派人向朝廷献上这块石头,声称是在洛水中偶然发现的。武则天大喜,将这块石头命名为“宝图”,并自加尊号为“圣母神皇”。自此以后,各种祥瑞现象接连出现,如:五色鸟、祥云、白狼等,甚至就连原本浑浊的蒲昌海也变得清澈见底。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正式登基,改“唐”为“周”,定都洛阳,称“大周圣神皇帝”。从十四岁到六十七岁,历经五十三年奋斗,武则天终于君临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武则天称帝期间,李旦被降为皇嗣,封为相王。虽然李旦在名义上是皇位继承人,但实际上他并没有任何实权。直到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李显重新登基为帝。李旦则被封为安国相王,再次回到了权力的边缘。
然而,李显的复位并没有持续多久。公元710年,李显突然去世,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是被其妻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韦后试图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但她的统治很快就被推翻。在这一关键时刻,李旦的三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成功铲除了韦后势力,拥立李旦再次登基为帝。
唐隆政变的成功,不仅重新确立了李唐王朝的统治,也为李隆基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李旦复位后,李隆基被封为太子。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自己则退居太上皇之位。李隆基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相,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李旦与李隆基的关系,是唐朝权力游戏中的一段佳话。李旦虽然两次登基为帝,但始终未能真正掌握实权。在权力的游戏中,他更多地扮演了一个保护者的角色,用自己的影响力保护着儿子李隆基。而李隆基则在权力斗争中逐渐崛起,最终成为一代明君。
这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不仅展现了唐朝中期的政治斗争,也揭示了权力与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武则天的强势崛起,李旦的悲剧命运,以及李隆基的崛起,共同构成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