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之痛:石敬瑭割地求存,石重贵战败降契丹
燕云十六州之痛:石敬瑭割地求存,石重贵战败降契丹
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勾结契丹建立后晋,其子石重贵继位后因国力衰弱而兵败于契丹。皇太后李氏写降书求饶时提到“驷马难追”,表示局势已定,无法挽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旦做出承诺就要坚守,正如成语“驷马难追”所寓意的一样,话已出口就难以收回,必须信守诺言。
石敬瑭的屈辱联盟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42年),别称儿皇帝,五代十国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曾帮助李嗣源登基,经营河东,冲锋陷阵,战功卓著。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以儿国自称,在契丹帮助下大败后唐军队,建立后晋。后晋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忧郁成疾,于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时年51岁,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显陵。
石敬瑭不仅在战场上救岳父李嗣源,在遇到政治难题时又是他为李嗣源分析局势,指点迷津。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劝李嗣源顺应时势,在兵乱时追求帝位。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在赵在礼兵变魏博时,李嗣源被派去镇压,但到了魏州(今河北大名北)时,自己的军队也发生了兵变。李嗣源对李存勖没有二心,这时就想只身回去向李存勖言明真情。石敬瑭极力反对他这种不明智的做法,他说:“岂有在外领兵,军队发生兵变后,其主将却没事的道理?况且犹豫不决是兵家大忌,不如趁势迅速南下。我愿领骑兵三百先去攻下汴州,这是得天下的要害之处。得之则大事可成。”李嗣源这才醒悟过来,立即派他领兵先行,自己随后跟进。最后终于像石敬瑭预料的那样登上帝位。
石敬瑭也因功被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保义军节度使,还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兼任六军诸卫副使,这是亲军的最高副长官,可见李嗣源对他是非常宠信的。但石敬瑭却认为不好,因为正职是李嗣源的儿子李从荣,李从荣骄横跋扈,自认为是父亲的继承人,看不起旧的功臣们。石敬瑭预料他日后必然出事,所以就极力推辞这个副职,后来,李从荣果然因为急于继位而被杀。石敬瑭后来又去魏博任职,最后去了河东任节度使,并兼云州(今山西大同)大同军等地蕃汉马步军总管,掌握了河东这块后唐起源地区的军政大权。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李嗣源病死后,儿子李从厚继位,是为后唐闵帝。石敬瑭被加授中书令,调任镇州(今河北正定)成德军节度使,让在陕西的李从珂任河东节度使。李从珂因此发动了兵变,最后用眼泪使李从厚派去镇压他的将士归降于他,然后领兵杀向洛阳。李从珂又让石敬瑭去商议军国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从洛阳逃出来的李从厚,李从厚的随将嫌石敬瑭不保李从厚,短兵相接后,石敬瑭就将李从厚的随从全都杀死,然后将李从厚幽禁起来,去向李从珂请功。最后李从珂派人将李从厚杀死。
李从珂继位以后,虽然石敬瑭帮他除掉了李从厚这个后患,但并没有信任他,反而将石敬瑭当成最大的威胁来对待。想尽办法要将他调离河东这块根据地。在石敬瑭到首都参加完李嗣源的葬礼之后,也不敢提出要回去,害怕李从珂起疑心,所以整天愁眉不展,再加上他当时有病,最后竟瘦得皮包骨,不像个人样。妻子李氏赶忙向母亲曹太后求情,让李从珂放石敬瑭回去。李从珂虽然不是曹太后的亲生儿子,但曹太后从小对他如同亲生一样,又见石敬瑭病成这样,估计难以构成什么威胁,于是就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让石敬瑭回到了河东。没想到这次竟是纵虎归山,后唐亡于他手。
石敬瑭回去之后,更是小心防范,其妻李氏有次回去参加李从珂的生日宴会,想早点回来,李从珂却醉醺醺地对她说:“这么着急回去,是不是要和石郎造反呀?”李氏回来告诉了石敬瑭,这使石敬瑭更加相信李从珂对他疑心很重,因为酒后人常说些平时不想说的话。从此石敬瑭就开始为以后做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在首都的来客面前装出一副病态,说自己没有精力治理地方政务,以此来麻痹李从珂;另一方面,他几次以契丹侵扰边境为名,向李从珂要大批军粮,说是屯积以防敌入侵,实际是为以后打算。李从珂被他蒙在鼓里,屡次上当,但石敬瑭的部下却看了出来,在朝廷派人慰劳将士时,有的人就高呼万岁,想拥立石敬瑭做皇帝以功邀赏。石敬瑭害怕事情泄露,就将领头的将士共三十六人杀死。
为防止以后有变时措手不及,石敬瑭决定试探李从珂,就-假装辞去马步兵总管的职务,让他到别的地方任节度使,如果李从珂同意就证明怀疑自己,如果安抚让他留任说明李从珂对他没有加害之心。但李从珂却听从了大臣薛文通的主意,薛文通说:“河东调动也要反,不调动也会反,时间不会太长,不如先下手为强。”李从珂就下令派石敬瑭去他处任节度使,这下刺激得石敬瑭慌不择路地勾结契丹做了儿皇帝,从此留下百世骂名。
石敬瑭先装病不走,然后又要求李从珂让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说李从珂是养子,不应该继承皇位。李从珂就下令罢免石敬瑭的所有官职,然后派兵讨伐,命张敬达领兵攻打太原。
割土求援
石敬瑭早有计划,见兵临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就计划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许诺:割让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刘知远(即后汉高祖)认为条件太屈辱,没有必要许诺这么多,但石敬瑭在桑维瀚的支持下一意孤行。
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领兵来救石敬瑭,最后大败后唐军队。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东南)。石敬瑭则将燕云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了契丹。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县)、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音归,原属北京怀来,今已被官厅水库所淹)、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灵丘)、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石敬瑭称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再每年进奉帛三十万匹。被后人所谴责的主要是割让土地,不仅使中原失去大片领土,而且使契丹轻易占领了长城一带的显要地区,此后,契丹便可以长驱直入直到黄河,
石重贵的反抗与失败
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继位。石重贵决定脱离契丹控制,称孙不称臣,这引起契丹不满。他还在国内俘虏契丹商人,导致契丹国王耶律德光大怒并起兵攻打后晋。
开运二年(945年),契丹攻入后晋,双方交战互有胜负但后晋多处于劣势。开运三年(946年),后晋统帅杜重威带领主力军队投降契丹,契丹军直捣汴州。开运四年(947年)正月,石重贵投降契丹,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将石重贵及其全家赶往契丹居住,后晋灭亡,国祚11年。后晋疆域极盛时大致以今北京与山西大同为中心,东到河北遵化,北至长城,西界山西神池,南到天津、河北河间、保定以及山西繁峙、宁武一线。
李氏的无奈与“驷马难追”
944年,契丹再次进犯晋国,出帝石重贵率军抵抗失败。面对强大的契丹军队,皇太后李氏不得不写降书请求皇帝阿翁放他们一条生路。在降书中,李氏提到“驷马难追”,表示局势已定,无法挽回。
“驷马难追”这个成语,出自《新五代史·晋高祖皇后李氏传》,意为一句话说出后,就像四匹马拉的车难以追回,比喻话一出口就无法收回。这个成语强调了言出必行的重要性,常用来形容说话算数、承诺不可反悔。
“驷马难追”的文化寓意
“驷马难追”不仅展现了语言的力量,还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诚信和责任感的高度重视。正如石敬瑭与契丹的联盟,虽然带来了短暂的权力,但最终因失信于天下而遗臭万年。而石重贵试图摆脱契丹控制的努力,虽然英勇,却因实力悬殊而失败,印证了“驷马难追”的警示。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旦做出承诺就要坚守,正如“驷马难追”所寓意的一样,话已出口就难以收回,必须信守诺言。在历史的长河中,诚信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国家兴衰的关键。石敬瑭的背信弃义,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而李氏的“驷马难追”,则成为后人对诚信与责任的永恒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