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万:平凉秦腔界的“西北王”
安万:平凉秦腔界的“西北王”
近日,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被一声声秦腔提前带入新春佳节的浓厚氛围,崆峒区绿地广场人流涌动、欢呼声此起彼伏、处处充满着新年的喜悦。
在舞台上演出的正是近日爆红网络的“西北秦腔王”安万秦剧团,粗犷豪放的唱腔裹挟着历史的厚重,唱出了独属西北的腔调,现场还有新年音乐会、赏花灯等各种演出,处处洋溢着新春佳节的欢乐与祥和。
现场到底有多火爆?中国移动甘肃公司一组通信网络数据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数据显示,安万秦剧团开唱以来,平凉绿地广场日均移动网络流量环比上月同期增长367%,话务量增长241%,保障人次达到7.5万+,足见平凉人有多么热爱秦腔,成为又一个独属西北人的“浪漫”。
移动工作人员测试现场网速(甘肃移动供图)
为推广此次活动,崆峒区协调省级驻平及市级媒体、网络名人、自媒体大咖大力宣传此次演出,通过网络传播也让更多人知道秦腔、了解秦腔、爱上秦腔,同时也见证平凉人民的热情和对秦腔艺术的热爱。为了确保现场网络通畅和直播稳定,中国移动甘肃公司早在演出前一天就开始对周边站点进行扩容优化,部署了5G-A“黑科技”,实时监测网络情况。据现场网络监测显示,5G-A网络上传速率达1Gbps,下载达3.8Gbps,无论是现场直播还是发布视频,移动网络都能应对自如。
“西北秦腔王”的魅力
“安万何雄迈长安吼起大秦腔点燃冬天一把火,戏迷又狂欢崆峒当好亲姑舅引爆元日几声雷。”这是平凉文化学者李世恩为安万在崆峒区惠民演出所撰的对联。安万,凭一己之力将秦腔带火了,也赢得了戏迷的心。
1月3日中午1时30分,平凉市崆峒区2025年第一场惠民演出大幕在绿地广场拉开。当天,安万剧院带来的是《赵飞搬兵》《杨门女将》两部大戏。他们精湛动情的表演迅速点燃了平凉观众的热情。演员融入剧情而泪流满面,观众更被剧情带得热泪沾襟。这是陕甘独有的腔调,高亢激昂的怒吼声中,有撕不断扯不尽的幽怨沉缓,带着历史的沉重,带着天然的粗粝决绝,给人的心灵一种释放和治愈。
“潼关以内白旗展,老娘的尸身掩下边……”安万出场了,他和台下戏迷一起齐吼《兴汉图》中吴汉的唱段,没有化戏妆的脸上有些缺憾,但更像是被盖了历经风雨后的勋章,过往的艰辛荣辱,他已然释怀,他把人生唱进了词曲里,唱进了那激昂和硬朗的腔调里。这是他的舞台,也是所有人的舞台,他们的身后是茫茫北塬,是温柔的泾河,是烈烈的西北风,是秦腔生长的地方。
“感谢平凉的姑舅爸、姑舅妈对安万的支持和厚爱,我们要把最崇高的敬意奉献给平凉的姑舅。”安万向爱着秦腔的平凉父老乡亲连声道谢。
生旦净末丑,粉墨演春秋。一出好戏如同一座情感的桥梁,将亲情、友情和乡情紧密相连。开场演出定于下午1点半,但是上午11点就有大批的戏迷从不同的地方赶来,阔大的绿地广场变得拥挤,一时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演出期间,铁粉们坚守舞台前,点戏评戏滋滋有味,头头是道。
来自崆峒区麻武乡的70岁老人赵宇辉,特地坐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赶来看戏,他跑到后台,看见了忙前忙后的安万,不忍上前打扰他,托人给安万代话,“太爱看你的戏了。但唱戏太累,你要注意身体,好好休息。”
不仅是年长戏迷,年轻观众的热情更让安万始料未及。
来自静宁县的80后戏迷邹亚龙专门租了一辆大巴车,邀请了50个静宁乡党来平凉看戏。他还为安万准备了一个大红包。他说:“我以前不爱听秦腔,但安万的励志故事让我动容,我开始关注安万,在网络平台上看他唱戏,那种感染力深深震撼了我,渐渐的,我听懂了秦腔,听懂了苦音背后的苍凉感和人生况味。”
“今天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好的戏。我喜欢他们每个人的表演,那么认真,那么较劲,就好像是拿生命在唱戏。”来自西峰市的戏迷范胜英从2日晚就赶到了平凉,一是为了一睹安万的风采,过过戏瘾;二是为了和朋友一起逛逛崆峒山。记者现场采访时发现,抱持着这种想法的异地戏迷很多。
来自西安的戏迷范敏声称自己不只是为看戏而来,更为美食而来。“听说平凉的羊肉泡比陕西的好吃,我特意过来品尝,看看有没有你们宣传的那么好。”于异地的戏迷而言,借着看大戏的机会,把城市的景点、特色美食打卡一遍,“跨城之行”才算圆满。
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安万何许人?
在2024年这个秋冬季节之前,知道他的人可能只限于甘肃的白银、定西一带。而现在,知道他的人不知“几千里也”。
知道他的人大都知道他还有个“西北秦腔王”的称号。这份来自民间的美誉,是对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又在一片质疑声中求变的褒奖。他和他的百人剧团,凭着一腔热爱、乘着短视频的东风,将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吼成了人山人海的演唱会,热辣滚烫。
“守正创新”这四个字,在甘肃会宁,在安万剧团,就是这么具体而生动。
快手系列纪录短片第一集片名四个大字:天生花脸。安万唱的是花脸,但老天爷原本并没有赏脸,他的脸部得了血管瘤,打小就是一张丑脸。奔流新闻此前的报道中提到,小时候的他“没有同桌,没有玩伴,走在路上总是躲着别人”。直到八九岁的时候,村里唱戏缺人,他就到台上顶替,没想到,脸上涂了油彩的安万赢得了一片喝彩声。自此,因一张脸险被否定的人生,被秦腔扭转了。
这是安万的幸运。若干年后,也成了秦腔的幸运。
西北地区60后、70后两代人的记忆中,秦腔与逢年过节农村的大戏台紧密相连。台上是《铡美案》《火焰驹》,台下则是村里人的老少咸集。那是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里人们的文化生活,是节庆味道,也是集体狂欢。安万以前走的路如此,现在走的路更是如此。他把根扎在乡村大戏台,坚守着传统,又在坚守中紧跟时代大潮,大胆创新求变。开短视频账号、搞秦腔直播,线上线下结合、台上台下唱和。于是,会宁的安万剧团火了,冷清的秦腔火了。
熟悉的唱段,全情的投入,以前只在明星演唱会上出现的一幕,如今出现在了秦腔大戏台上。从甘肃、宁夏,再到陕西,几乎场场爆满。有网友说这就是大西北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其实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安万和他的剧团,用传承和创新,唤醒了西北人心底里对秦腔的那团火。
秦腔的根就在大地上,所以那团火其实并没有灭过。就像安万所经历的,它只是冷清过、沉寂过。需要像安万这样的人,匍匐在地,积蓄力量,然后在某天一跃而起,一扫寂寥。
走红的安万和火爆的秦腔,就是文化中国热烈的甘肃因子。它延续了今年年初的“瓜州温度”,和后来的天水麻辣烫热度,用炽热的情怀,讲述着多彩、深厚的甘肃。
文化盛宴带动文旅发展
一场极具吸引力的惠民演出背后承载的是几千人的衣食住行,本次惠民演出用文化特色来加持文旅消费体验,提升城市知名度,崆峒区主要做了三个方面:一是融入平凉美食,二是提升服务品质,三是展示城市形象。
具体执行方面,崆峒区将惠民演出与“厚道甘味·乐享消费”年货大集进行组合,做热崆峒人气,做旺崆峒商气,为平凉冬春旅游再添一把火。同时,推出数条安万品尝平凉美食的短视频,引发粉丝社交媒体转发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平凉美食。宣传方面,协调省级驻平及市级媒体、网络名人、自媒体大咖大力宣传报道此次惠民演出,通过各种媒体矩阵协调发力。
惠民演出只是一个吸引物,想要像吸铁石一样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需要城市具有综合性实力。比起对宣传和文旅消费的关注,“办好演出,留住一群人”更值得追求。崆峒区在此次惠民演出前做好内功,通过安装临时移动厕所、全力做好应急措施等各个方面保障演出顺利进行,给外地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有网红专门就此拍摄小视频,点赞崆峒区为此次演出所做的细致、周到的服务。
“安万邀请大家来大美平凉赏美景,尝美食,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我来了,感受了,体会到这里的厚道实在、热辣滚烫,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来自西安的游客陆凡对记者说,爱上平凉有太多理由,连执勤的小哥哥都那么帅,她希望每个季节都能来一次平凉,赏遍平凉四时风景。
结语
“西北秦腔王”安万在平凉的惠民演出引发了巨大轰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戏迷,还带动了当地的文旅消费。安万凭借其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魅力,成功将秦腔这一传统艺术推向了新的高潮。无论是年长的戏迷还是年轻的观众,都被他的表演深深打动。这场演出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更是平凉这座城市魅力的展现。通过这次活动,更多人认识并喜爱上了平凉及其丰富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