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突破
复方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突破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复方中药制剂的应用。研究表明,复方中药通过调节人体的整体机能,改善骨质疏松的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这些新突破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最新突破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拥军教授带领团队基于中医阴阳理论指导,利用大型队列数据,结合表型组学策略,率先鉴定出了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临床分子分型,这一人群服用钙剂后的骨密度几乎没有变化或进一步减低。这种“补钙”不敏感、获益不显著如何破解?其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
在现行的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中,双能X线检查(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但在评估其骨折风险时,同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却有不同骨折风险,提示现有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过于宽泛。同时,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相关指南推荐使用钙制剂,但其疗效、疗程等普遍存在争议,同样提示骨质疏松症的不精确诊断可能是导致药物疗效不确切的原因之一。
针对这些问题,这支研究团队历时5年主导了一项迄今最大规模的单中心多组学骨质疏松症前瞻性队列研究。利用2019年纳入366例志愿者的宏观(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环境状况、合并患病、中药使用情况等),中观(骨代谢、钙磷代谢、内分泌等),微观(基因组、表观遗传组、宏基因组、代谢组)表型组及基因组数据建立数据集,并持续跟踪获取了2年和4年的随访数据,验证集还同步纳入了166例志愿者。
结果发现骨质疏松症宏观的核心临床指标区分度明显,并且在分子层面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组群。进一步观察两组在服用钙制剂后2年的骨密度变化,并结合中医阴阳表型组学思维模式,将随访结果进行归类。他们发现一组人群骨密度显著升高,而另一组人群骨密度几乎没有变化或进一步减低,由此命名为骨质疏松症“临床干预相关的亚型(CISs)”。
其中对钙制剂使用敏感、骨密度获益高的为CIS 1型,即阳型;对钙制剂使用不敏感、获益不显著的为CIS 2型,即阴型。确立阴阳分型后,进一步解释其背后的机制基础,发现阳型骨质疏松症组的分子响应活跃,阴型OP组则完全相反,钙信号通路呈现大规模抑制。
研究好“是什么”和“为什么”后,课题组进一步聚焦“干什么”。在临床应用方面,该研究进一步提炼了各尺度主导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新型标志物(M3S),利用M3S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其预测骨质疏松症的准确率达到81.9%,预测骨折的精度达到73%,相关结论也进一步在外部独立队列中得到验证。
国医大师施杞教授对该项研究成果高度评价,认为从中医阴阳观、整体观、恒动论等理论和思想出发,利用大型队列、基因和表型组学、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系统性、长时段研究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分类学,是中医学辨证论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以往由于科学技术设备缺乏和技术受限,中医只能在宏观层面通过“四诊”分阴阳,如今可以在中观和微观层面辨识阴阳,还能跨尺度从“宏观—中观—微观”综合分析。
作为项目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会长,王拥军教授表示,对于临床而言,以往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一刀切,所有病人不论病情严重与否,指南推荐都需要双能X线检查(DXA)随访和用药,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防止骨丢失等预期疗效难以实现,骨折等并发症风险不断攀升。
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诊断严重依赖双能X线检查,但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基层、世界不发达地区(如非洲地区等)仍然没有条件和财力将双能X线检查这类昂贵的医疗设备纳入常规检查,往往骨折后才治疗,错失早诊早治的时间窗。
据悉,这项研究首先有望开发出血液预警诊断试剂盒,实现“一滴血防OP”“一滴血防骨折”目标,助力骨质疏松症的精准诊治体系建设。同时,临床骨科、内分泌、老年科等相关科室和病房也可以根据阳型和阴型骨质疏松症进行精准分类管理和精准治疗。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调节骨代谢、改善骨微环境、抗氧化应激和抗炎等。这些机理共同作用,使中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调节骨代谢: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影响骨代谢过程,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例如,淫羊藿、骨碎补等中药含有黄酮类成分,可以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骨密度。同时,一些中药如续断、丹参等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
改善骨微环境:骨质疏松症患者往往存在骨微环境的失衡,中药可以通过改善骨微环境来促进骨的生长和修复。一些中药如黄芪、当归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骨组织的血液循环,为骨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
抗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中药中的一些抗氧化成分如黄酮类、多糖类等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骨组织的损伤,从而起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抗炎:炎症反应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抗炎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等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对骨组织的破坏,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与方剂多种多样,这些药物与方剂大多源于传统的中草药,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和理论基础。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与方剂。
补肾类药物: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骨质疏松症往往与肾虚有关。因此,补肾类药物如熟地黄、山茱萸、淫羊藿等,常被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
活血化瘀类药物:骨质疏松症患者常有骨络疼痛,血脉不畅等症状。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丹参、红花、桃仁等,能够通过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骨骼新陈代谢。
强筋壮骨类药物:这类药物如杜仲、骨碎补、续断等,具有强壮筋骨,增强骨骼密度的作用,对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显著效果。
六味地黄丸:这是一种经典的补肾方剂,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六味药组成,具有补肾滋阴,强壮筋骨的作用。
独活寄生汤:此方主要由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等组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筋骨不健的骨质疏松症患者。
骨碎补汤:此方由骨碎补、续断、当归、赤芍等组成,具有补肾活血,强筋壮骨的作用,对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这些中药药物与方剂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常常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个性化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些中药药物与方剂的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中药研究的深入,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多样,包括单方治疗、复方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在改善骨密度、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单方治疗方面,一些具有补肾、强骨、活血等功效的中药,如淫羊藿、骨碎补、续断等,已被证实对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些中药通过调节骨代谢、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等机制,达到改善骨密度和骨质量的目的。
复方治疗方面,中医根据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中药复方。这些复方通常包括多种具有补肾、健脾、活血、通络等功效的中药,通过综合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一些经典的中药复方,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已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中医和西医的结合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西医使用钙剂、维生素D等基础治疗的结合中医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骨密度。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中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中药的作用机制往往涉及多个靶点,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科学验证和解释变得困难。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基础,还要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和分析方法,以便更深入地理解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也是一大挑战。目前,中药市场上存在大量不同来源、规格和质量的中药产品,这给临床应用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建立统一规范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是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更大进展的关键。
中药治疗的疗效评价也是一大难题。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个体化差异,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价中药的疗效,一直是困扰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难题。这需要探索更加科学、客观的疗效评价方法,以便更准确地评估中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效果。
展望未来,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仍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有望揭示更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随着中药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随着全球对中医药的认可和接受度的提高,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望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具有广阔的前景。我们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不断突破挑战,发掘中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更大价值,为全球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策略也在持续进步。其中,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这一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理念,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带来了多元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