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纪录片《漓江》:喀斯特山水画卷与生态创新保护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37: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纪录片《漓江》:喀斯特山水画卷与生态创新保护

纪录片《漓江》以精美的影像和深入的解说,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独特魅力。从烟雨蒙蒙的江面到醉人的枫叶,每一帧画面都令人陶醉。不仅如此,该纪录片还讲述了漓江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态保护的故事,让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快来一起跟随镜头,探寻漓江的奥秘吧!

01

漓江: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漓江,这条流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流,孕育了独特绝世、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它流经桂林市,全长83公里的漓江河段,被誉为“漓江精华游”,集中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精华。这里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岩溶地形发育典型,形成了百里画廊般的绝美风光。

漓江的自然美景得益于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桂林地区是世界上最具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地貌之一,经过数千万年的地质雕琢,形成了峰林、峰丛、溶洞等多样化的地貌景观。漓江两岸,山峰挺拔,江水清澈,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山水画卷。正如古人所云:“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漓江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02

千年文化,源远流长

漓江不仅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据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年前的甑皮岩时期,漓江流域就有人类居住和文明活动的痕迹。秦始皇时期,灵渠的开凿沟通了湘江与漓江,使得漓江正式进入中原视野。从那时起,漓江就成为了连接中原与岭南的重要水道,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

漓江的名字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据宋代学者柳开在《湘漓二水说》中记载:“湘漓二水始于一水也……始分南北二水。北为湘水,南为漓水。”这是“离水”演变成“漓水”的最早印证。漓江亦称桂江、癸水,因《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江源多桂,不生杂木”而得名桂江,又因发源于癸方而得名癸水。

03

生态保护:共建美丽家园

为了保护好漓江,桂林市不仅首创发布了漓江指数,还建立完善了漓江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设立了“漓江保护日”。作为全国首个用于评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保护工作的综合指标体系,“漓江指数”以自然年为测算周期,测算范围为桂林市行政范围内漓江干支流汇水区域,指标体系包括生态质量、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友好、环境安全4个方面。可以说,漓江指数更为直观反映了漓江综合生态环境质量及其提升变化趋势。

2023年底,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一批55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广西桂林漓江站(森林)(下称漓江站)入选。漓江站开展了全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包括地表水、大气、土壤以及生态系统质量各方面的监测。监测站按照“一站多点”原则建设而成的综合性站点,主要承担漓江流域及周边区域生态质量样地监测、生态遥感地面验证、水生态监测研究、区域生态问题专题研究等四个任务。

漓江站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设,也得益于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桂林是世界上最具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地貌之一,同时也有山、水、人文景观共同体中的水循环要素,在现代岩溶学和生态水文地质学领域均具有代表性。此外,这里属于南岭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目前,漓江站初步形成了“1+4+N”的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即1个阳朔双滩站房主基地、4个观测场(猫儿山生物多样性观测场、海洋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观测场、会仙湿地生态观测场、阳朔白沙岩溶生态观测场)和“N”个监测点(77个生态质量监测点、15个水环境监测点、12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35个土壤环境点),对长期监测的生态、水、气、土壤等环境数据进行挖掘分析。

漓江站的实验室

在漓江站的实验室内,新黄河记者看到实验人员正在通过智能鉴定系统,快速识别浮游藻类种类和藻密度统计,这些数据的捕捉和汇总对于水域变化有着直接体现。据了解,在漓江站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建立了碳通量、气象参数、土壤参数等自动观测设施,连续长期采集生态系统参数;在水生生物方面,全流域开展典型类群水生生物监测,试点应用藻类智能鉴定系统。借助环境DNA自动富集仪,连续从环境介质中提取出生物DNA,进而掌握该环境中的生物如鱼类种类情况。并通过人工与红外相机、鸣声仪自动监测相结合,开展陆域生物类群监测。

全方位积累的大量监测的数据也将转换成科学保护漓江的有力支撑,并可及时评价、预测漓江生态环境状况,指导漓江实施科学精准治理。

一个更为直观的数据是监测物种的结果呈现。让杨海菊颇为振奋的是,“漓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很丰富的,我们发现了新物种,比如像桂北琴蛙,新物种的分布记录就是通过我们长期的观测。”根据漓江站近年来的监测结果,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在固定监测点位监测到水生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103种、鱼类(环境DNA)95种、鸟类167种、两栖动物35种、蝴蝶142种。在漓江流域源头猫儿山,监测人员发现了桂北琴蛙这个全新的两栖类物种,并且掌握了红吸盘棱皮树蛙和金秀纤树蛙这两种蛙的分布记录。这些详尽的监测数据都体现了漓江生态保护的成效,也让当地保护工作变得更加有的放矢。

0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漓江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5月列入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2014年6月漓江沿岸253.8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数字漓江平台

为了保护好漓江,自2022年起,桂林市把每年的4月25日定为“漓江保护日”,并成立桂林山水保护研究院。同时,大力推进漓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治乱、治水、治景”专项行动,加快建设数字漓江5G实时监管平台,实现对漓江水质、山体、生物多样性、旅游秩序、综合执法等多方面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如“水质监测”功能,在漓江干流支流全域共安装19个水质监测站点,安装可视化监控设备12处,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如有水质问题发生,平台会进行声音报警。

为全力提升漓江的生态环境整体功能,近年来,当地深入开展了漓江全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海绵城市等重大项目30多个;推进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建设全线退距300米;对漓江10条支流进行截污集中治理;沿岸所有乡镇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另一个典型的例子,2023年4月25日,首批全新打造的纯电动力游览排筏顺利开航,至2023年底,1000多艘游览排筏全部完成“油改电”建造,漓江船筏旅游迈入新能源时代。

作为一个老牌旅游地,在漓江的保护工作中也遇到一系列的困难。治理过程中最难的还是考虑好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是漓江风景名胜区一位负责人的真实感触。这也要求当地必须在保护中发展,据悉,桂林市将漓江沿岸乡镇、村屯发展与科学保护漓江一体规划、一体推进,建立健全利益共享和生态补偿机制,规范管理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将漓江和遇龙河景区公司年收入的10%作为生态补偿费分配给沿江村民。

今年4月25日,《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报告》和《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23年)》正式发布。其中,首次发布的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LJEEQI)简称“漓江指数”,是全国首个用于评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保护工作的综合指标体系。经测算,2021年漓江指数为85.86,2022年漓江指数为86.45,2023年漓江指数为86.55,漓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等级均为最高等级:优,呈逐年上升趋势,直接说明漓江生态环境质量的稳步提升。

如今,经过多年来的保护和修复,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群落结构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特有物种繁多;漓江水质常年保持II类标准,稳居全国前列;桂林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保持100%。2022年,漓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治理案例,桂林也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05

纪录片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纪录片《漓江》通过精美的影像和深入的解说,展现了漓江的自然美景和文化内涵。该片综合运用航拍、水下拍摄、延时摄影、情景再现等多种拍摄手段,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下漓江流域的山水之秀、生态之优、人文之美。纪录片分为《造化》《四季》《心画》《龙节》《共生》《守护》6集,分别从自然、人文、生活、物产、守护等维度呈现了40多个故事,引领观众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该片不仅展现了漓江的自然美景,还传递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精品项目和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该片努力打造成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桂派纪录片”优秀代表作品。据悉,《漓江》还将被译制成英语、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等不同版本,向世界讲述美丽中国的动人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