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寒假 |寒假让孩子成天对着电子屏幕?可不要后悔!
乐享寒假 |寒假让孩子成天对着电子屏幕?可不要后悔!
寒假到来,孩子的闲暇时间多了起来,很多忙碌的家长又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交给了电子屏幕——电视、电脑、iPad、智能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但电子屏幕真的能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吗?过度使用电子屏幕又会带来哪些危害?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暨发育行为儿科专家张媛媛医生,针对家长关心的屏幕使用问题,给出了专业解答。
什么是电子屏幕和屏幕时间?
电子屏幕泛指手机、iPad、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屏幕时间是指孩子主动和被动观看屏幕的时间。
可以使用电子屏幕教孩子开口讲话吗?
很多家长把孩子交给电子屏幕,如动画片、点读机及各类APP,试图通过这类方式帮助孩子开口讲话、增长知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语言是沟通工具,语言功能是表达需求、想法和交流情感,需要双方相互回应和反馈。比如孩子说出“guoguo”,父母把苹果给孩子,通过因果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语言学习和表达的动机,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亲子间建立情感互动和安全依恋。而孩子和屏幕间无法建立情感和需求的回应,刻板的语音重复和仿说难以建立语用功能。
其次,语言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在日常生活体验中,通过视、听、触、嗅等多种感觉信息加工整合,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两三岁以下的孩子对平面图像的认知加工能力非常有限,屏幕的使用无益于他们概念的形成,之所以盯着看,是由于快速变化的图像和丰富的色彩吸引了孩子的被动注意。
再次,屏幕使用会减少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交流机会和时间,阻碍正常的语言习得。
因此,使用电子屏幕引导孩子开口讲话是错误的方式。
语言习得的正确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体验、游戏活动中,建立语音和实物实景(名词、动词)的关系。通过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玩中学,养中学,增加语言输入,当孩子发音时给于孩子恰当的回应和反馈,来鼓励和引导孩子学说话。
可以使用电子屏幕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吗?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在看电视、玩电脑的时候特别安静,坐得住、注意力很集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这种认知也是错误的。观看屏幕时的注意力是被动注意,而孩子需要具备的是主动注意,因此电子屏幕只会让孩子的注意力更加分散。久而久之,孩子对于拼图、阅读等需要主动集中注意力的活动提不起兴趣,对今后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培养有不利影响。
屏幕暴露对孩子有哪些危害?
屏幕暴露对儿童的危害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目前公认的有:
在儿童发育早期,过度屏幕暴露阻碍儿童认知、语言和社会/ 情感的早期发展,导致父母- 儿童互动交流减少和家庭功能下降;
屏幕暴露影响孩子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同时减少亲子交流时间,因此容易引发幼儿心理行为问题;
3)屏幕暴露占用了身体活动的时间,与近视、肥胖等的发生也有关系。
儿童使用电子屏幕的相关建议
美国儿科学会2016 年更新了关于儿童使用电子屏幕的指南,较前更为严格,具体建议如下
18 月以下婴幼儿不鼓励使用电子媒介(除外以维系亲子关系为目的的视频聊天);
18-24月婴幼儿,如父母希望儿童接触电子屏幕,推荐陪伴孩子一起使用高质量节目/ 应用软件,避免儿童单独使用;
2-5 岁儿童每日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超过1 小时,家长应全程陪伴观看,帮助孩子理解所观看内容并在现实世界中应用;
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应注意限制电子屏幕时间和内容,并保证足够的睡眠、身体活动及面对面社会交往的时间;
应避免在餐厅和卧室使用,就餐及睡前1小时内不应使用屏幕。
儿童早期是脑发育关键期,游戏活动是儿童探索世界、认知发展的主要方式。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发育规律,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与孩子高质量的互动交流,创造游戏的机会,培养兴趣和建立好的习惯,而不应让屏幕过度占据孩子的成长空间。观看屏幕时,家长应选择教育类内容,陪伴观看和增加亲子互动,并引导和迁移幼儿对于绘画、阅读、运动等其他活动的兴趣。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