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诈骗通报破5000件创新高,六大措施教你识破理财陷阱
金融诈骗通报破5000件创新高,六大措施教你识破理财陷阱
近年来,金融理财诈骗案件频发,给许多人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据统计,自2023年4月启动投资诈骗广告搜报机制以来,截至2024年5月,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金管会)已累计通报超过4万件网络投资诈骗广告,其中2024年5月单月就通报了5105件,创下单月新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提高防范意识、识别诈骗手法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诈骗手法
金融理财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类型:
1. 冒名金融业者
不法分子常常冒充合法证券业者或金融机构,通过短信、社交媒体等方式,邀请人们加入投资群组,或假借财经名人之名成立群组,鼓吹特定投资商品或推荐下载特定App。例如,有受害者在炒股时被拉入一个所谓的“炒股实战群”,群内“助理”推荐量化交易账户,并引导下载虚假投资平台,在投入大额资金后才发现被骗。
2. 虚假高收益诱惑
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短信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声称能提供高收益的热门股票信息,诱使投资者参与港股或台股市场投资。这类诈骗往往以“内幕消息”“专家指导”为噱头,营造一种“稳赚不赔”的假象。例如,一位投资者在某视频软件上看到一个炒股视频,添加了视频内的微信后,被推荐下载某App,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大宗交易投资,最终被骗20万元。
3. 虚拟投资平台诈骗
不法分子推荐人们安装虚假投资平台App,声称该平台能够快速购买涨停股票并保证获利。这类平台往往由诈骗分子掌控,可以随时修改后台数据。受害者在前期小额投资时可能获得一些回报,但一旦加大资金投入,就会发现无法提现。例如,一位市民在刷抖音时被“炒私募基金”的视频内容引诱,随后按照诈骗分子要求下载了虚假投资平台App,并多次大额投资,最终发现无法提现。
4. 新型诈骗手段
随着技术发展,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例如,“AI换脸拟声”诈骗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虚假音频、视频或图像,模拟他人声音或形象骗取信任;“共享屏幕”诈骗则通过诱导受害者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实时监控其操作,盗取银行账户、密码等重要信息。
为什么人们容易上当?
- 贪图高收益:许多人对“一夜暴富”的幻想心存侥幸,容易被“高回报”“稳赚不赔”的宣传所迷惑。
- 缺乏金融知识:对金融市场和投资工具缺乏深入了解,难以辨别真伪。
- 从众心理:看到别人似乎在获利,自己也容易跟风投资。
- 信息不对称:诈骗分子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虚假的“专家指导”“内幕消息”等。
如何防范金融理财诈骗?
- 核实平台资质: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交易平台,下载官方App,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
- 理性对待高收益: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承诺“稳赚不赔”“超高回报”的投资都值得怀疑。
- 保护个人信息: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不轻易透露给他人。
- 提高金融素养:学习基本的金融知识,了解市场规律,不盲目跟风。
- 谨慎转账汇款:涉及资金操作时要格外小心,不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
- 下载反诈软件: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工具,帮助识别诈骗信息。
金融理财诈骗不仅损害个人财产,还可能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只有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才能有效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猎物。记住,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选择正规渠道,远离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