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亭失守看三国用人之道:诸葛亮错斩马谡?
从街亭失守看三国用人之道:诸葛亮错斩马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马谡失守街亭而将其处死,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严明军纪,也反映了三国时期复杂的人才选拔与任用问题。本文将通过详细的历史记载和文学描写,深入探讨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蒋琬对诸葛亮处死马谡的评价。
诸葛亮先召见王平,责备他说:“我让你和马谡共同防守街亭,你为何不劝阻他,导致战事失利?”王平回答:“我多次劝说应该在要道上筑土城,安营扎寨。但参军大怒不听,于是我带领五千军队在距离山十里外扎营。魏军突然到来,将山四面围住,我多次率军冲杀都未能突破。第二天军队溃散,很多人投降。我孤军难支,于是向魏延求救。途中又被魏军困在山谷中,奋力杀出重围。等到达列柳城时,遇到高翔,于是分兵三路去劫魏寨,希望能够夺回街亭……”诸葛亮喝退王平,又召马谡入帐。马谡自缚跪在帐前……
诸葛亮流着泪说:“我和你情同兄弟,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不必多嘱咐。”左右将马谡推出帐外准备处斩。参军蒋琬从成都赶来,看到武士要斩马谡,大惊,高声叫道:“留人!”他进帐对诸葛亮说:“当年楚国杀了得臣,晋文公反而高兴。现在天下未定,却要处死智谋之臣,岂不是可惜?”诸葛亮流着泪回答:“当年孙武之所以能制胜于天下,是因为军法严明。现在四方纷争,战争刚刚开始,如果废除军法,如何讨伐敌人?必须处斩。”不久,武士将马谡的首级献上。诸葛亮大哭不止……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马谡在街亭被司马懿及张郃击败,也葬送了诸葛亮的“一出祁山”,北伐大军不得不撤回汉中。战后,诸葛亮找到王平了解战事经过,王平据实禀告。随后,诸葛亮痛斥马谡,下令将其斩首。此时,刚刚赶到的蒋琬出言阻止,但遭诸葛亮拒绝,马谡也因此被处死。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王平口中的“土崩瓦解”,意为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形容彻底崩溃。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见于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论》当中的“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小说的描述的这段情节,基本上符合历史原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王平传》亦称:“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从这段记载来看,街亭之战失利的原因在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战前部署,似乎责任完全应该由马谡承担。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在《三国志·马良传》中有一段关键记载揭示了街亭之战失利的根本原因。该传称:“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由此可见,街亭之战失利的根本原因是诸葛亮用错了人。
至于说到蒋琬对诸葛亮处死马谡表示异议,是历史的真实,但并非在马谡被杀之前,而是在马谡死后。据《三国志·马良传》注引《襄阳记》载:“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蒋琬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认为马谡的长处是出谋划策,是有能力的人,杀了他非常可惜。言下之意是诸葛亮应该自己承担战败的责任,而不应该让马谡成为替死鬼。只不过不便明说,故此蒋琬才如此婉转表达。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