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三周年:保护70%栖息地,成全球保护典范
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三周年:保护70%栖息地,成全球保护典范
2021年10月,中国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划总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70%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还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生态廊道:连接破碎化栖息地的生命线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泥巴山廊道,红外相机近3年监测到的野生大熊猫痕迹点距108国道最近仅50米。这一发现令人惊喜,因为泥巴山廊道曾是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通过生态修复和廊道建设,这里已成为大熊猫自由穿行的绿色通道。
据统计,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现有野生大熊猫约1340只,伞护着川金丝猴、雪豹、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伴生珍稀动植物。野生大熊猫的频繁“出镜”,反映出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3年来,川陕甘三省在生态廊道建设上持续发力。四川片区实施生态修复近54平方公里,重点区域大熊猫数量增加50只,大熊猫野外年遇见率由178只上升到185只。甘肃片区制定“一矿一策”“一站一策”处置方案,安排省级财政资金0.82亿元,于2020年底前完成11宗矿业权、3座水电站的关停拆除和修复验收。陕西片区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前,已完成矿业权退出和常住居民搬迁安置。
科技赋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大熊猫国家公园还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四川片区在全国首次利用局域网结合超短波传输和大熊猫“猫脸”识别技术,实现野外监测实况无线传输野生大熊猫图像和视频。目前,四川片区已布设监测样方1086个、红外相机监测点位7830个,收集数据730余万条。
甘肃片区采取人工巡护巡查与“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布设固定野外监测样线135条、各类巡护样线169条,固定巡护线路长达350公里。安装常规红外相机620台、实时回传红外相机680台,建设野外监测用房30处、固定动物监控系统16处、视频监控平台2处。
社区参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如何在做好保护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自然保护的重要课题。唐家河区域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4年1月,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区域的入口社区,当地居民发现成群川金丝猴在附近树林中玩耍。这是该地区川金丝猴距离集中社区居民点最近的一次。这一变化背后,是唐家河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社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唐家河与当地青溪镇人民政府、落衣沟村两委、社会公益组织等共同成立了唐家河-落衣沟共建共管委员会,探索建立保护区和社区共建共管机制。社区居民通过参与自然保护,实现了共建共享共赢。
为减少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唐家河片区侧重寻找替代生计。比如发展竹笋、中药材、冬梨、中蜂等对野生动物危害程度低的产业,逐步减少玉米、小麦、蔬菜等种植面积,主动避免损害野生动物,对参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农户实行鼓励补贴;取缔现有零星养殖业,减少家畜对自然消耗和环境污染,鼓励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康养旅游;探索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模式,吸纳苏阳村、落衣沟村及周边农户553户,发展柿子种植和中蜂养殖,培养养蜂技术人员81人,水果种植、“蜜园”蜂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分别实现年销售收入15万元和近200万元,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户均分红500余元。
四川片区还鼓励支持发展自然教育、森林康养、生态体验、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09个,建设生态种植、林下养殖等友好型产业基地19个。探索开展首批11支31万份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认定备案上市,带动原住居民产业增收明显。推动原生态产品进入成都大熊猫基地等黄金口岸展销,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
全球意义:大熊猫保护的中国智慧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球珍稀野生动物的旗舰物种。中国先后与20个国家的26个机构开展了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合作期间成功繁育成活大熊猫幼仔41胎68仔,全球圈养数量达到728只。
新一轮大熊猫国际合作将重点聚焦大熊猫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大熊猫栖息地和野外种群保护,提升调查监测能力,助力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的科研与保护合作交流;促进中外民间交流,增进中外人民友好感情。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雪华表示,大熊猫受威胁等级虽然从濒危降为易危,但在当前全球气候及环境变化状况下,其生存状况仍然值得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将对大熊猫的繁殖和野外生存产生怎样的影响,快速发展的人类社会和大熊猫栖息地的关系将如何变化,以及更好更先进的监测和保护技术的研发、保护人才队伍的持续扩大、保护学科的建设完善等,都应该成为下一步合作的研究目标。
随着大熊猫保护合作的深入开展,将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水平,更好地传播我国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中外民间交流,增进中外人民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