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大考古发现: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展现5000年前文明交融
2023年重大考古发现: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展现5000年前文明交融
2023年,河南永城王庄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这座距今约5000年的大型聚落遗址不仅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更为我们揭示了史前社会的繁荣景象和复杂的社会结构。
遗址概况
王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苗桥镇,是一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大型聚落。经考古勘探,遗址总面积达63万平方米,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椭圆形。遗址中心区有一座小型环壕,壕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显示出较高的防御功能和聚落等级。
重要发现
2023年以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王庄遗址发掘面积达500平方米,新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45座,已清理27座。其中,M27是一座罕见的超大型墓葬,墓口形状不甚规则,长4.52-4.8米,宽3.47-3.68米,总面积逾17平方米。该墓为一椁一棺,木棺位于墓室北侧,随葬品十分丰富,包括各类陶器100余件、小型玉饰近200件,以及猪下颌骨等动物骨骼。陶器主要置于墓室南侧,部分陈于木棺四周,部分陶器形体较大,不同于一般墓葬随葬品,亦可见到中原地区与长江流域文化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M27墓葬中出土的玉器组合独特,Ⅰ区M5、M6、M7、M15均发现有由玉璧、绿松石组合或者全部玉璧组合使用的头饰,其中ⅠM5和ⅣM6在眼睛部位覆盖玉璧,为后世玉覆面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墓葬中还发现较为罕见的史前“毁墓”现象,木棺范围内墓主骨骼绝大部分缺失,仅存数块人脚趾骨,小型玉饰散落于木棺内外,多数石圭人为折断,部分器物破碎移位,该墓发现5件骨鐏,然而与之对应的玉钺皆消失不见。种种迹象表明该墓在埋葬不久后,经历了一场人为的毁墓活动,墓室被扰动,墓主尸骨被取出,重器被掳走。
文化特征
王庄遗址的文化特征极为独特,融合了多元文化因素,同时又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遗址出土的陶器群中,既有中原仰韶文化的大河村类型红陶罐、红陶缸,又有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的瓦足鼎、弦纹壶,还有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贯耳壶。玉器如双联璧与锥形玉坠,分别受到辽河流域红山文化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影响。同时,遗址还出土了一批独特器形,如融合小口尖底瓶与背壶两类器物形制的瘦长体背壶,为目前全国仅见。
葬俗葬制方面,王庄遗址表现出独特的宗教信仰与社会观念。墓葬间存在分组“有意打破”现象,部分早期墓下葬若干年后,后人在营建墓室时会有意地挖开早期墓葬,并保留早期墓主的骨骼及随葬品再次埋葬,从而形成上、下两层墓葬墓主骨骼相叠,两墓随葬品连续堆放的奇特景象。这种葬俗在其他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中尚未发现,反映了王庄遗址社会群体的独特性。
学术价值
王庄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多元一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遗址中出土的石圭,是中国早期最重要的一类礼器,其发现找到了中国史前时期玉圭的源头。M27墓葬中出土的玉钺,作为军事权力的象征,反映了东方地区史前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与国家形态的萌芽。
王庄遗址代表了大汶口文化西进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与高度文明化的地方性政权实体。作为目前所见大汶口文化分布区最西端的中心聚落,王庄遗址的发现重塑了豫东、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格局,使我们认识到早在大汶口文化中期时,东夷集团的势力范围已拓展到此地。
王庄遗址是中国史前文明多元融合、创新发展的缩影。遗址中多元文化因素的融合,不仅体现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社会群体在宗教思想、礼制观念、审美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交流与互鉴,也展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目前,王庄遗址的考古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考古队计划进一步发掘居址遗迹,探明聚落结构,确定环壕年代,厘清遗址范围,以深化对遗址的整体认识。这一重要发现,不仅为研究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史前社会礼制提供了全新样本,也为实证商丘“五千年不断代”文明史提供了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