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背后的心理秘密:控制欲、无助感与早年经历的影响
家庭暴力背后的心理秘密:控制欲、无助感与早年经历的影响
家庭暴力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男性施暴者的心理状态备受探讨。性别研究教授阿普特在其新书《施暴者心理》中,基于近30年的治疗经验,深入剖析了施暴者的行为机制和心理根源,揭示了许多施暴者早年经历的忽视或虐待对其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了解这些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家庭暴力,帮助施暴者重获新生,同时也为受害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控制欲与无助感:施暴者的行为模式
阿普特教授的研究发现,控制欲是施暴者难以接受无助感的常见原因。在亲密关系中,男性往往希望通过控制伴侣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期望。然而,当控制失败时,他们很难接受这种无助感,从而采取暴力行为作为应对方式。
在阿普特教授的治疗小组中,许多参与者都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他们难以接受伴侣拒绝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因此通过暴力来试图控制对方。这种控制欲源于他们对无助感的恐惧,害怕失去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掌控。
例如,30岁出头的大卫会跟踪伴侣,并要求通电话时一定要开视频。他认为对方有义务接听他的每一通电话,即便是开会的时候,也必须打开手机上的摄像头。有几天,他每天会给她打好几次电话,如果她不接,大卫就会惩罚她,疏远她,对她冷漠。这就是他的报复方式,因为伴侣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在他看来,这些要求是合理的。
这种控制循环可以概括为:从渴望到请求,遭到拒绝后感到愤怒和暴怒。由于不接受无助感,施暴者会增强控制伴侣行为的手段。当伴侣再次拒绝时,男性就失去控制,表现出暴力行为。这种行为模式不仅无法实现控制的目的,反而会将伴侣推得更远,进一步加剧无助感和控制欲。
早年经历的影响:暴力行为的根源
研究还发现,施暴者的早年经历对其成年后的行为具有深远影响。一项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早年受虐经历会显著提升中老年人抑郁的发生概率。这种影响在社会层面上更为显著,而在家庭层面上则相对较小。
施暴者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虐待,包括身体虐待、言语侮辱和情感忽视。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们对控制和权力的认知,使他们在面对亲密关系中的挑战时,更容易采取暴力手段。正如阿普特教授所指出的,许多施暴者在早年就形成了“控制幻觉”,认为通过暴力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掌控。
此外,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减弱早年受虐经历的影响,而经济状况的改善则可能强化这种影响。这表明,教育在培养个体应对挑战的能力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预防与治疗:打破暴力循环
阿普特教授强调,预防和治疗家庭暴力需要建立专业的治疗体系和提供心理援助。在以色列,自1986年以来,已成立了多个家暴治疗和预防中心,地方政府也为施暴者提供治疗和住所。然而,大多数施暴者仍然难以获得这些服务,因为他们往往出于羞耻心和面子问题,排斥心理援助。
为了打破暴力循环,需要建立开放式的治疗小组,为施暴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能够面对和处理自己的生活困境、压力和创伤经历。同时,也需要为受害者提供支持和保护,帮助他们摆脱暴力环境,重建自信和安全感。
乌迪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希望。在小组告别会上,乌迪称他感谢妻子起诉他。三十出头的乌迪新婚不久就和妻子吵架。吵架之后,他把妻子推了出去,并把她锁在了公寓外面。他的妻子毫不犹豫地报了警。在被起诉后,他被缓刑官移交到治疗中心,然后加入了小组。据他所说,他在参加小组后意识到,如果他的伴侣没有起诉他,他很可能会继续他的暴力行为,甚至会不断升级。
此外,研究还指出,通过定期心理健康筛查和针对抑郁父母的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从而减轻成年子女的心理压力。这表明,及早识别和干预是打破暴力循环的关键。
家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深入了解施暴者的行为机制和心理根源,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家庭暴力,帮助施暴者重获新生,同时也为受害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这不仅需要专业的治疗体系和心理援助,还需要建立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消除家庭暴力,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和平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