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手段暴力:如何有效防范?
犯罪手段暴力:如何有效防范?
2024年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联合发布5件反家庭暴力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案件令人震惊:被告人谢某宇因不满妻子文某某起诉离婚,经预谋后将其杀害,最终被依法判处死刑。这起惨剧再次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暴力犯罪就在身边,防范暴力犯罪刻不容缓。
暴力犯罪不仅限于家庭内部,它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包括身体暴力、语言暴力、心理暴力、性暴力、经济控制和网络暴力等。这些暴力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个人权益,还会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构成威胁。那么,面对暴力犯罪,我们该如何有效防范呢?
完善法律制度,筑牢安全防线
近年来,我国在反家庭暴力立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最高人民法院与全国妇联联合发布的典型案例,不仅彰显了法律对家庭暴力的零容忍态度,还推动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不断完善。例如,在被告人王某辉拒不执行裁定案中,施暴者因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向社会释放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绝非一纸空文的强烈信号。
域外国家的经验也值得借鉴。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通过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律,明确界定家庭暴力的范围,并通过人身安全保护令等措施,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保护。例如,美国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分为紧急保护令、临时保护令和永久保护令三种,一旦生效,法院可要求侵害人停止暴力行为、禁止接触受害人等,违反者将构成刑事犯罪。
提高公众意识,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防范暴力犯罪,提高公众意识是关键。在公共场所,我们应时刻保持警觉,熟悉环境,了解出入口和安全通道的位置。遇到暴力袭击时,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如皮带、行李箱、手包等作为防范工具。同时,快速逃离现场并报警,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步骤。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同样重要。各国纷纷成立庇护所,为受害者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例如,法国建立了1000余个紧急庇护所,美国则设立了上千个家庭暴力救助服务机构。此外,明确医疗工作者的报告义务、引入侵害人治疗服务等措施,也有效促进了暴力犯罪的预防和干预。
重视青少年教育,预防低龄犯罪
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问题日益凸显。2021年《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刑事责任年龄从14周岁下调至12周岁,对于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果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且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调整是在考虑未成年人犯罪新形势、新特点的前提下,兼顾被害人和社会感受的立法应对。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挺指出,追究低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需要符合严格条件,包括实施的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犯罪行为,造成严重后果,且情节恶劣等。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矫治体系建设,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开展系统预防和治理。
结语
暴力犯罪的防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完善法律制度到提高公众意识,从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到重视青少年教育,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让我们携手行动,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让暴力犯罪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