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天门石家河文化,揭秘“中华第一凤”
探访天门石家河文化,揭秘“中华第一凤”
“中华第一凤”从沉睡中苏醒,带着四千多年前石家河先民的智慧与信仰,重返故里。这件被誉为“中华第一凤”的玉器,不仅是中国最早凤鸟形象的实物见证,更是石家河文化辉煌成就的象征。近日,在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举办的“凤归故里——石家河文化精品展”上,这件国宝级文物首次回到出土地展出,引发广泛关注。
石家河:长江中游的文明明珠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总面积约8平方千米,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群。遗址群以石家河城址为核心,由40多个遗址组成,文化遗存从大溪文化阶段开始,经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尤以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最为丰富。
石家河遗址的发现,改写了人们对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认识。1954年,石家河遗址首次被发现,此后经过多次考古发掘,揭示了其作为长江中游文明中心的重要地位。2016年,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心发现了一座规模达2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将石家河遗址的建城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这一发现不仅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进一步确立了石家河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中华第一凤”:石家河玉器的巅峰之作
“中华第一凤”是石家河遗址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这件玉凤外径长约4.9厘米,厚约0.6厘米,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雕刻技艺精湛。其独特的凤鸟形象,不仅展现了石家河先民高超的玉器加工工艺,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生灵的崇敬和对祖先神祇的信仰。
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包括神人像、玉虎、玉鹰等,每一件都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与巧思。这些玉器不仅用于祭祀和殓葬,更承载着石家河文化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石家河玉器的制作工艺已臻史前东亚最高水平,其精湛的琢玉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玉器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新发现:石家河遗址的持续探索
近年来,石家河遗址的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2022年,考古人员在城址东南方向发现了一条长达1.8千米的人工水渠,这一发现揭示了石家河先民卓越的水利工程能力。此外,考古人员还在西城墙的护城河外发现了数座拦水坝,并在城外发现了大面积的稻田遗存,进一步证明了石家河先民先进的农业文明。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石家河遗址的文化价值,天门市正在建设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项目规划总面积7.47万平方米,其中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4.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博物馆以“长江之光,文明之源”为主题,将“玉凤”形态融入核心展厅设计,形成独特的空间特色。博物馆主体采用建筑与坡地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将建筑消隐于场地之中,与石家河遗址相呼应。博物馆外观整体形态为方形,象征“城”,内圆象征“天”,与艺术服务中心遥相呼应,形成“城”“玉”相间、“方”“圆”辉映之景。
文化传承:让历史照进现实
“凤归故里——石家河文化精品展”展出了200余件与石家河文化相关的精品文物,其中近百件为国内首次展出。展览通过文化源起、演变、交流的动态视角,充分展示了璀璨的石家河文化。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为观众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文化盛宴。
石家河遗址不仅是天门市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关键一元。它见证了长江中游文明的辉煌,展现了先民们卓越的创造力和智慧。随着石家河遗址博物馆的建设,这片承载着五千年文明记忆的土地,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讲述着石家河文化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