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栓Q”到“芭比Q”:网络用语入侵课堂,教师这样应对
从“栓Q”到“芭比Q”:网络用语入侵课堂,教师这样应对
“老师,我‘栓Q’了!”这句话如果出现在课堂上,你可能会以为学生在表达某种情绪,但其实这是网络用语“Sad Quit”的谐音,意思是“悲伤地退出”。近年来,类似这样的网络用语频繁出现在学生的作业和日常交流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络用语的双刃剑效应
网络用语以其简洁、幽默的特点深受青少年喜爱。例如,“锦鲤”象征好运,“躺平”表达一种无奈的生活态度,“内卷”则反映了社会竞争的激烈。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然而,网络用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也引发了担忧。武汉市育才小学的语文教师周果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芭比Q了,这下我们都玩完”的句子赫然在目。更让她哭笑不得的是,让学生用“栓”字组词,竟然组出了“栓Q”。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许多老师都发现,网络用语如“YYDS”“芭比Q了”等频繁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中。
教师的应对之道
面对网络用语的“入侵”,老师们该如何接招?武汉市多所小学的语文教师推出了网络用语“禁用令”,将部分中英文混合的网络流行语、首字母缩写流行语、粗俗谐音词汇等列入禁用名单。这种做法虽然立竿见影,但也有其局限性。
专家建议,与其简单禁止,不如引导学生辨别网络用语的优劣。中南民族大学的刘宝俊教授指出,网络流行语的随意使用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网络用语的适用场景,区分正式与非正式场合的语言规范。
技术助力语言教学
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手段可以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例如,AI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生成规范且优质的教育内容,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设计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培养他们规范使用语言的习惯。
政策引领与家庭配合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培养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美观、流利。中央网信办和教育部联合开展的“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进一步明确了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重要性。
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语言使用的重要因素。家长应该与学校配合,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规范使用语言,减少对网络用语的依赖。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
结语
网络用语的流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语,既要享受其带来的乐趣,又要保持语言的规范性和学习的有效性。这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规范的语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