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冷时节如何科学养生?专家解读小寒养生要点
最冷时节如何科学养生?专家解读小寒养生要点
小寒节气的到来,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已经来临。此时,科学养生显得尤为重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小寒时节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暖、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良好作息。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科学地度过这个寒冷的季节。
小寒时节的气候特点
小寒通常出现在公历每年的1月5日至7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仍在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热量持续减少,导致气温不断下降。根据中国的气象记录,小寒时节,北方地区往往比大寒更为寒冷,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这是因为到了小寒,地表储存的热量已经释放殆尽,而南方地区由于地表相对较热,其“余热”尚未完全释放,因此最冷的时候通常出现在大寒。
小寒期间,北方地区往往会出现冰天雪地的景象,降雪频繁,空气干燥。干燥的气候不仅会导致皮肤干燥、口干舌燥等症状,还会增加感冒等疾病传播的风险。同时,小寒也是全年白昼最短的时期之一,北半球的日照时间大幅缩短,夜晚相应延长,影响了人们的活动时间和作息安排。这种短暂的白昼和漫长的黑夜,无疑增加了冬季的寒冷感。
科学解读冬季养生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随着气温的下降,心脑血管病也进入了高发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解释,温度变化会影响到血管,“受冷空气影响,气温降低、早晚温差大,交感神经系统会受到刺激和干扰,外周血管的阻力也不断增加,随之会带来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等多种症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人群。”
传染病预防
冬季正是流行性感冒、水痘、支原体肺炎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如何预防这些疾病?江苏省卫生监督所传染病防治监督处处长张一凡建议:一方面要多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通过适量的运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要规律饮食,做好健康监测,如果被诊断为流感、诺如等呼吸道或者肠道等传染病时,既要遵医嘱科学安全用药,也要尽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减少交叉感染。
对于大家关心的流感疫苗接种问题,江苏省疾控中心的专家解答:通常接种流感疫苗应选择在9月或10月,但是即便错过了这一时间接种也不要紧,现在去接种,大概在两周以后就开始产生抗体,那么对未来半年的流感防护也是能起到非常显著的预防效果。
实用养生建议
饮食调理
冬季饮食应避免过度油腻与高盐摄入,对于老年群体而言,糖分的摄取量亦要加以适度节制。清淡饮食是“主旋律”,各类蔬菜以及易于消化的食物应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蔬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与膳食纤维,它们能够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同时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等问题的发生,进而减轻心脏负担。此外,像小米粥、南瓜粥等易消化的食物,既能温暖肠胃,又不会给心脏带来过多的消化压力,是冬天饮食的上佳之选。
适度运动
运动管理在冬季同样不可小觑。由于心血管疾病在寒冷环境下极易被诱发,所以运动时间宜适当推迟,待气温有所回升后再外出锻炼更为适宜。与此同时,应增加室内运动的时间与机会,如在室内进行简单的瑜伽拉伸动作、使用健身器材进行适度的力量训练,或者进行一些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的养生运动。这些室内运动不受低温天气的限制,能够有效维持身体的活动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但无论选择何种运动方式,都务必遵循适度原则,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与运动能力合理安排运动强度与时长。
规律作息
小寒时节要继续遵循冬季“早卧晚起”的养生原则,适当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潜藏和阴精蓄积,这样才能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同样重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有助于缓解冬季的压抑情绪和提高生活质量。
特别提醒
- 不要过度进补,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食物和补品,以免引起上火等不适。
- 室内要保持通风,避免空气不流通滋生细菌和病毒。
- 冬季洗澡不宜过于频繁,水温也不宜过高,以免皮肤干燥瘙痒。
-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要按时服药,定期检查身体,注意病情变化。
- 避免在寒冷的早晨或晚上进行户外运动,以防感冒。
小寒节气虽然寒冷,但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我们可以有效抵御严寒,增强体质,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让我们一起迎接小寒,享受健康的冬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