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三大策略化解青春期亲子冲突
专家支招:三大策略化解青春期亲子冲突
“家庭教育一百问”系列再次上线,这次聚焦青春期亲子冲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秋英和深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军霞带来实用建议。无论是通过积极沟通还是理解尊重,专家们教你如何巧妙应对青春期孩子的挑战,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快来学习吧,让你的家庭教育不再困惑!
案例引入:从一次熬夜事件看亲子冲突
橙子刚段考完,非要凌晨3点起来看球赛。妈妈说周中不能这么熬夜,3点起5点睡,早晨肯定起不来。橙子却坚持说:“我肯定起得来,你不用管了。”妈妈答应了,只是说:“那你明天早晨万一起不来,我可不叫你啊。”
第二天早晨,从六点多开始,就听见他的房间闹铃大作,断断续续一直响到快七点,人家还是没动静。橙子爸爸说:“你别叫他,让他好好睡吧。”妈妈:“这还用你说。不过,你还是和老师请个假吧,他今天肯定迟到了。”
橙子这一睡就睡到了快12点,实打实的自然醒,急急忙忙吃了点东西,赶着去上下午的课。晚上橙子回到家,妈妈笑嘻嘻地问:“今天过得咋样啊?老师找你谈话了吗?”“谈了,要我以后晚上把手机交给你。”哈哈哈,真是额外的收获。
专家解读:如何有效应对青春期亲子冲突
1. 沟通技巧:从“说教”到“倾听”
深圳市妇联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专家汪瞻建议,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时,需要遵循一条黄金法则:给予他人你想从他们身上得到的东西。换句话说,给予孩子关注和尊重,使其感受到你喜欢和他们交流而不是要向他们传递更多的烦恼和焦虑。
其次,关注对方而不是自己。注意对方在说什么,最近对什么感兴趣,而不是自己想要唠叨什么、有什么样的担忧或者如何让孩子认同或听从父母的指令等等。
最后,利用非言语信息来传达你对他人的兴趣。和父母一样,孩子也会觉得与表示友好的人(比如不时地发个小红包、更多的微笑而非愁眉苦脸等)互动更容易。
同时,心理学家马西亚尔·洛萨达教授在全世界范围内调查了上百对幸福和不幸福的家庭,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分界线,通常称洛萨达线或洛萨达比例——那就是幸福的家庭沟通和不幸福的家庭沟通的边界在2.9左右。大多数幸福家庭之间的沟通大概是5句支持、关心、体贴、颂扬、欣赏的话,对应1句批评、建议、询问的话。而不幸福的家庭之间的沟通的平均比例普遍是低于1:1的,大概是3句积极的沟通对应4句消极的沟通。
2. 建立关系:从“控制”到“支持”
深圳市妇联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专家刘国艳指出,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需具备两个理念:
- 关系大于教育。一定是在亲子关系好的情况下,才能够给予孩子一定的影响和引导。
-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是经由父母而来,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不属于父母。父母可以给予爱,但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3. 理解孩子:从“对立”到“共情”
青春期的孩子既独立又依赖。一方面,独立意识增强,什么事都想自己做主,抗拒父母的管教。另一方面,有时候还会像小时候一样依赖父母,习惯于父母的照顾。这个特点表现在权利和义务方面,特别明显。
在自己享有的权利上,倡导独立:我要吃垃圾食品。我要玩手机。我要玩到半夜才回家。我就要!我偏要!你别管我!
但在自己的义务方面,或者要承担后果了,却又习惯性地依赖父母:你叫我起床吧。你帮我打扫房间吧。你帮我和老师去说吧。
独立和依赖的渴望经常混在一起,很多父母就被孩子搞蒙了,搞不清楚什么时候该硬,什么时候该软。经常该软的时候硬,该硬的时候软。该让孩子自己做选择时,各种干涉、拒绝、管教:你要这么做,不许那么做!该让孩子承担后果了,又不忍心,忍不住包办、代替,帮孩子收拾烂摊子:算了算了,有什么办法呢!
做着软事,嘴还继续硬:各种唠叨、说教,指望着孩子能听进去,就此改正。但实际上,白费口舌,下次照旧。经常这么说硬话做软事,亲子关系很难不紧张。
孩子很委屈:觉得家长横加干涉,蛮不讲理,动不动就指责、威胁自己。家里的氛围让人窒息,一旦有机会就想逃离。
家长也很委屈:我就是嘴上说说,哪能真不管了?真不管他,他肯定弄得一团糟,最后还不是我收拾烂摊子?我这么操心劳力,他不知道感恩也就算了,天天跟我倔着劲儿,多说两句就一脸不耐烦,真不知道该怎么和他相处了。
一片好心为啥弄成这样?就是因为家长把软硬搞反了。
为什么父母会搞不清什么时候该软,什么时候该硬?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界限不清。父母没有从心底里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无法和孩子分离,习惯把孩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当成孩子的事。
焦虑太多,担心太多,界限不清,就会导致很多冲突和纠缠。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很可能——
孩子压根不把你的威胁当真。孩子会看你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虽然你话说得狠,但事做得软,时间长了,孩子就知道父母只是说说而已,并不会真那么做。结果就是,孩子不会把父母的话当真,说多了还会嫌烦。“你是为我做?那是你愿意的。”
孩子把话听进去了,变得又倔又脆又委屈。因为父母的狠话意味着切断连接,意味着威胁和嫌弃,这会让孩子很受伤,感觉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会用倔强、叛逆来防御。
孩子变得既叛逆又依赖。父母对分离和依赖是纠结的,导致孩子也变得混乱。他既想挣脱父母的控制,又害怕真正的独立,既想自己做主,又希望父母能提供支持和保护。
实用方法:从理论到实践
1. “简单沟通”法
《简单沟通》一书作者冯洪老师提出“简单沟通”的方法,即“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三种聊法”。
- “一个前提”:亲子关系要好。
- “两个原则”:是指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要做到“边界清晰,互相尊重”。
- “边界清晰”是指,“顾问型”父母会与孩子分享,而不是说教;会提供意见,而不是施加影响;会提建议,而不是发号施令。“互相尊重”是指,“顾问型”父母,既不会在孩子不接受他的想法时羞辱他们,也不会强行“推销”他的观点,而会提供他的想法,让孩子自行决定是否接受。
2. 家庭会议制度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希贵在《家庭教育指南》中提倡定期召开家庭会议。通过家庭会议,让全家人共同参与讨论家庭事务,增强家庭凝聚力。在会议上,可以让孩子也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决策能力。
3. “说软话,做硬事”
面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需要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把握好尺度,或许能收获一段成熟健康的亲子关系。实际上,面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需要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把握好尺度,或许能收获一段成熟健康的亲子关系。
总结与展望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亲子关系面临挑战的时期。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理解孩子的需求和特点,家长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阶段的挑战。记住,教育不是控制,而是陪伴;不应压制,而应引导。在爱的阳光和理解的雨露下,孩子们才能顺利跨越青春期的障碍,茁壮成长为独立自主、自信满满的个体。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雨,父母的鼓励与接纳将是孩子心中最坚实的后盾,给予他们无尽的力量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