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频繁更迭的政权与难解的民族矛盾
南北朝:频繁更迭的政权与难解的民族矛盾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复杂而动荡的时期,承接了晋朝的混乱局面,持续了169年。期间,南北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矛盾尖锐,但也孕育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段充满乱世英雄、宫廷政变和文化劫难的历史。
接了一个烂摊子,贴上了“乱”的标签
南北朝的前身晋朝,两晋(西晋、东晋)时期持续155年,除了西晋时期有短暂的11年和平统一外,其他时间都是战乱不断。晋朝时期既有八王之乱的大内乱,又有五胡乱华的激烈外扰,这些事件都称得上丑闻,导致北方国土陷入黑暗和耻辱的光景。
刘裕画像
刘裕出身贫苦,后参加北府军,在20年的军队生涯里,他平定了内部的孙恩起义等不稳定因素,对外北伐西征,消灭了南燕、谯蜀、后秦等政权,收复失地,光复长安、洛阳。刘裕凭借赫赫军功和实力,统揽东晋的军政大权,代晋立“宋”,成为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其执政的短短3年时间里,刘宋政治清明,经济上关注民间疾苦,造福百姓生活。刘裕还注重教育,保护汉文化。
刘裕画像
刘宋时期开疆拓土,成为在南京建都的六朝里疆域最辽阔的时候。如果不是刘裕的突然病逝,他或许还能实现南北方统一。但历史没有如果,刘裕的早逝使南朝乱了节奏。即便如此,刘裕的后继者还是维持政权接近60年,刘宋是南朝宋、齐、梁、陈中存活时间最长的。
北方则处于战火纷飞中,北魏、大夏、北凉、西凉、北燕、西秦等政权林立,少数民族擅长打仗,但彼此间冲突不断。北朝的开朝帝是拓跋珪,他在位期间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通过战争快速扩张版图。
拓跋珪画像
拓跋珪在39岁时死于其次子发动的宫廷政变。公元439年,拓跋珪的孙子拓跋焘灭掉北凉、北燕、大夏等政权,统一了北方,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状态,进入后人所称的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承接了晋朝的混乱局面,两朝开朝者虽都是非凡之辈,但命不长久,继任者能力有限,因此南北朝在乱哄哄的政权对峙、战火四起、世道混乱中开始,难免被贴上“乱”的标签。
混乱的南北朝
数不清的皇帝,乱糟糟之众生相
南北朝时期一直处于南北分裂状态,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169年间,到底有多少皇帝是能数清楚的,但是细数他们每个人的履历、来龙去脉和特点,确实有点费劲。
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一直建都在建康(今南京)。刘宋时代时间最长,存续的59年间有10个皇帝。除了开国帝刘裕之外,宋文帝刘义隆也是史上有名的。他延续了刘裕的治国方略,出现了史称“元嘉之治”的社会繁荣景象,这是南北朝时期难得的安稳阶段。但刘宋后期朝政混乱,走马灯似地换皇帝,最短的一个在位仅72天。而且刘宋的皇帝大多是非正常继位,也很少有善终的,要么被暗杀,要么死于非命,有几个还是废帝。
刘义隆画像
479年,萧道成篡宋建齐,开启南朝的第二个朝代南齐。南齐享国23年,是南朝最短命的一个,却换了6个皇帝,平均3年多换一个,换皇帝的速度之快在中国历史上名列前茅。南齐时期政治动乱频繁,除了开国帝萧道成和齐武帝萧赜的"永明之治"有可圈可点之处外,其余的几个皇帝要么是昏君暴政,要么是奇葩怪君,要么无能软弱。
萧道成画像
23年后,南朝齐的将领萧衍,以同样的方式逼齐和帝萧宝融退位,开创南朝梁。南朝梁和南朝陈分别享国55年和33年,共有9个皇帝。
在北方,拓跋珪建立的北魏立国148年,是当之无愧的南北朝第一王朝。北魏时期一共有多少皇帝,有的说12个,有的说16个,还有的说20个。说法有分歧的原因是这其中有废帝,也有未列入正史的。反正北魏的皇帝也很乱,其中只有4个皇帝善终,其他的不是被儿子杀,就是被大臣杀,还有被母后杀的。整个北魏史甚至可以写成一部宫廷刺杀秘史。
东魏17年间就1个皇帝,即是开国帝也是覆国君,但同样难逃被权臣暗杀的魔咒。东魏西魏两个政权的4个皇帝基本都是年幼继位,成为权臣的傀儡,结局大多被一杀了之,真是徒有皇帝之名,连安全感都没有。
后来东魏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所代替。北齐是鲜卑化汉人高氏建立的政权,立国28年,也属于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王朝,但是却有6个皇帝。北齐的皇帝们更是离谱,一个比一个残暴、荒诞,可以说是让人毁三观,北齐也被冠以“禽兽王朝”的恶名。
高欢画像
开国帝高欢其实很有能力,卧薪尝胆,灭魏建齐,政绩战绩都有。而且此人一表人才,是大帅哥一枚,只可惜生活作风腐化之极,绯闻丑闻一大堆,足以掩盖了他的优点。而高欢之后的皇帝也是丑闻不断,干啥啥不行,好色是一流。怎一个乱字了得!
北周是宇文鲜卑人统治的王朝,享国24年,一共5个皇帝。其中2个早逝,3个被权臣杀害。其最后一个皇帝是宇文阐,这个9岁的孩子即使乖乖让位给了隋朝开国帝杨坚,也没有逃脱最终被其残害的可悲结局。
皇帝本在万人之上,掌握着别人的生杀大权。而南北朝的皇帝们很多是自身难保,要不就是有始无终。总之,这些主宰国家的人没有给百姓安全感,所以100多年难免乱乱哄哄、乌七八糟。
幼年皇帝 剧照
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贯穿百年
南北朝时期国家始终处于分裂状态,这是一切乱的前提。社会制度的缺失、社会结构的崩盘和损坏也都是致乱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始终没有调和的民族矛盾贯穿南北朝发展史,故人心不齐、社会不得安宁。
如果说南朝的乱,主要乱在国家治理能力每况愈下,国弱民愤暴乱不断,那么北朝的乱更多是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迭起,矛盾尖锐。
当时高欢作为东魏的权臣,很想占据南北对峙主动权,但也没能破解民族政策的难题。高欢集团的崛起依靠了鲜卑贵族的支持,因此他认定自己的政权是鲜卑人的政权,应该保证鲜卑贵族的利益。
图文无关
当然他也不会冷落汉族的门阀世族,把他们作为政权的第二种支持力量。他甚至自称是渤海汉族高氏的子孙,并把女儿嫁给一个门阀世族杨愔,目的是提高自己在汉人中的威信。高欢非常想调和当时剑拔弩张的鲜卑族与汉的关系,他告诫鲜卑人要懂得利用汉人。对待汉人他又展现另一副面孔,极力游说汉人要感恩鲜卑族人的帮助。
鲜卑族人画像
即使这样费尽心机、两面周旋,高欢最终也未能融洽民族关系,解决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高欢的儿子高澄,与其父有不同政见。他当上吏部尚书后,废除论资排辈的制度,有意提高汉人世族的政治地位。并且他委以两个汉人以重任,但这引起鲜卑贵族的不满。一直到高洋称了帝,代东魏建北齐,鲜卑贵族与汉世族之间的矛盾,还是没有缓和。
高洋使用汉人心里也是有所提防的,而汉人从骨子里是鄙视鲜卑人的,认为他们只会骑马坐车。高洋还力排众议,娶了汉人李夫人为后,李夫人是汉世族大地主赵郡李氏的女儿。这一举动更多的是其政治上的苦心用意。最后李夫人所生的高殷成了太子,虽然高洋嫌弃高殷软弱,不像鲜卑人有横刀立马的英雄气概,但是临死前,还是托几个信得过的汉官辅佐高殷继位。
高殷影视剧照
高殷称帝标志着有汉人血统的皇帝统治北齐,使北齐的鲜卑贵族无法接受。很快高洋之弟高演、高湛发动宫廷政变废了高殷,高演当了皇帝。这件事表面上虽是夺取皇位之争,但其实也是汉与鲜卑的矛盾,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不可调和的民族冲突。所以东魏、北齐等统治者一直奉行的民族歧视政策,使朝代政治上蒙上阴影,很难聚拢人心,因此天下之乱在所难免。
昏庸的南北朝皇帝
乱世中乱象多,文化发展受制约
南北朝时期各种力量为争权夺位的斗争持续不断,政权更迭快而乱,社会动荡,民族矛盾突出。这就产生了世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垄断政治权力,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不正常现象,也使庶族愤愤不满。
因此南北朝缺乏系统的文化理论,没有真正的学说兴起。一是受战乱的影响,二是门阀制度制约了文化发展。后人对南北朝的研究相对不多,史料和物证比较匮乏,其实都与其文化不够强大,通俗点说就是存在感不强。
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各种文艺作品,反映南北朝时期的也是相对较少。乱世中乱象多。南北朝时期还发生过一场文化劫难“江陵焚书”。
江陵焚书
南朝梁元帝萧绎下旨,将所收藏的古今图书全部烧毁,共烧毁书籍14万卷,其中许多书都是孤本。萧绎自幼勤奋好学,博览众书,在文学领域与父兄并称“四萧”,其成就堪比魏晋的“三曹”。他还是一位优秀画家,另外还有众多爱好。因此他从各地收集了大量图书。
图文无关
后来西魏大军把江陵城攻破,梁元帝眼看要做亡国之君,在伤心之余,他命人放火烧了书籍。这一把火对文化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
另外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像南北朝一样的朝代,让宗教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而且其宗教政策摇摆之大也罕见,一会儿崇佛,一会儿灭佛,表现形式剑走偏峰,当然归根到底是想让宗教为朝廷统治服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就是南朝帝王贵族们好佛的真实体现,当时大建寺庙,有500多座,景象蔚为壮观。
南北朝承接魏晋和隋唐,100多年的乱世只能说是可叹可惜。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