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回应南大碎尸案改编争议:艺术创作与伦理责任的边界
张译回应南大碎尸案改编争议:艺术创作与伦理责任的边界
近日,一起关于电视剧《他是谁》的争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剧因涉嫌改编南大碎尸案,遭到受害者家属的强烈抗议。家属认为剧中虚构的不实情节对逝者构成侮辱,要求剧方停止侵权并公开道歉。面对舆论压力,受害者家属选择向该剧主演张译喊话,希望借助其影响力推动问题解决。
事件经过:从控诉到对峙
12月17日,南大碎尸案受害者刁爱青的姐夫在社交媒体发文,直指《他是谁》中的“余爱芹案”与南大碎尸案高度相似。文中提到,不仅案件细节惊人一致,甚至连被害人名字都与刁爱青谐音,衣物上的“艾卿”字样也与刁爱青书写的“爱卿”相同。更让家属难以接受的是,剧中虚构了受害者私生活混乱的情节,这被家属视为对逝者的极大不尊重。
受害者家属的代理律师周兆成指出,根据《民法典》第994条关于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规定,以及广电总局《电影剧本(梗概)备案须知》中关于涉及历史和文化名人需出具本人或亲属同意拍摄的书面意见的要求,该剧在改编过程中存在明显侵权行为。家属已于2023年5月委托律师对优酷等三家被告提起诉讼,要求公开道歉并下架侵权电视剧作品。
张译的处境:被动卷入的公众人物
作为《他是谁》的主演,张译在这场争议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家属选择向他喊话,主要是基于其公众影响力,希望借助他的声音推动问题解决。家属表示,张译作为知名演员,在接演此类涉及真实案件的剧集时,应该对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有更深入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家属强调此举并非针对张译个人,而是希望通过他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关注此事。他们认为,作为公众人物,张译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但也有网友质疑这种做法是否构成对演员的道德绑架,毕竟演员在接演角色时往往无法完全掌控剧本内容和最终呈现效果。
类似案例:影视改编的边界在哪里?
近年来,多部改编自真实案件的影视剧都引发了类似的争议。例如,《我不是药神》的原型人物曾发表声明称电影未获授权且部分情节失实;《亲爱的》女主角原型对影片虚构内容表示不满;《操场埋尸案》改编电影《操场》也因未获家属授权而引发争议。
这些案例凸显了一个核心问题:基于真实事件的影视创作,应该如何平衡艺术创作与尊重事实、保护当事人权益之间的关系?北京市文化娱乐法学会会员郭春飞曾指出,从著作权角度看,真人真事作为“单纯事实消息”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但改编时如果涉及当事人隐私或有损其名誉,就可能构成侵权。
结语:理性对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面对此类争议,最理想的方式是各方保持理性对话。对于影视创作者来说,应该在追求艺术价值的同时,充分尊重案件当事人及其家属的感受,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而对于公众和家属来说,也应该理解艺术创作的必要性,通过合理渠道表达诉求。
目前,这起争议仍在持续,我们期待各方能够通过法律途径和理性沟通,找到一个既能维护家属权益,又不阻碍艺术创作的平衡点。这不仅关系到个案的公正处理,更关乎整个影视行业在改编真实事件时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