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报告:18-40岁人群最易被骗
2023年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报告:18-40岁人群最易被骗
近年来,虚假网络投资理财骗局频发,不仅损害了个人财产安全,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据统计,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62.1%,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个案损失金额最大,受骗人群多为具有一定收入、资产的单身人士或热衷于投资、炒股的群体。
常见诈骗手法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手法不断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利用受害者追求高回报的心理,通过各种手段骗取信任,最终达到诈骗目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诈骗手法:
克隆软件诈骗
诈骗分子会克隆真实的炒股平台,图标外观和基本功能与正规APP一模一样,但内部数据完全由骗子控制。例如,王先生在刷视频号时看到一个“大师”荐股,下载了骗子提供的炒股APP。起初,他充值1万元并获得上千元盈利,随后在诈骗分子的诱导下又投入5万元。当王先生准备加大投资时,诈骗分子提出可以8折买入股票,但需要现金交易。所幸银行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异常并报警,避免了更大损失。
虚假荐股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虚假投资信息,吸引目标人群加入群聊,获取信任后诱导其在特定虚假网站或App小额投资获利,随后诱导其不断加大投入。当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诈骗分子往往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提现,而是让其继续追加投资直至充值钱款全部被骗。
AI换脸拟声诈骗
随着技术发展,诈骗分子开始利用AI换脸和拟声技术进行诈骗。他们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联系消费者,采集发音、语句或面部信息,合成虚假音频、视频或图像,模拟他人声音或形象骗取信任,以借钱、投资、紧急救助等借口诱导其亲友转账汇款。
受害者画像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的受害者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大龄女性:特别是高学历、高收入的单身女性,容易成为“杀猪盘”诈骗的目标。诈骗分子通过网络交友建立信任,再诱导其进行虚假投资。
缺乏投资经验者:像王先生这样的退休人员,对投资理财缺乏深入了解,容易被虚假的高回报承诺所吸引。
急于求成者:一些投资者希望快速获得高额回报,容易被“内幕消息”“稳赚不赔”等话术迷惑。
如何防范
面对花样百出的诈骗手法,公众应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
核实平台资质:在投资前,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平台的合法性和信誉度,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
不轻信高额回报: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远离“保本高息”“一夜暴富”等虚假宣传。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陌生软件,不向陌生人透露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谨慎转账汇款:涉及资金交易时要格外小心,不轻信陌生人的转账要求,确保资金安全。
及时报警求助:一旦发现被骗,应立即报警,并保存好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唯有保持理性投资心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有效避免财产损失。记住,任何承诺高额回报的投资都可能暗藏陷阱,切勿贪图小利而陷入诈骗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