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湾红沙环海堤:防城港的绿色奇迹
西湾红沙环海堤:防城港的绿色奇迹
2023年,广西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海堤生态化建设案例成功入选全球八大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防城港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卓越成就,更为全球海岸带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生态危机到绿色奇迹
西湾红沙环海堤位于防城港市港口区和中心城区的过渡区,是该市重点海域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片美丽的海岸线曾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2012年以前,由于海浪、风暴潮及周边城市建设的影响,这里出现了严重的海岸侵蚀问题。护坡年久失修,坚固性、安全性降低;海岸侵蚀严重,甚至直抵海堤堤脚,直接威胁海堤安全;护坡植被稀疏,石砌堤身裸露;陆地流失土壤直接向航道淤积,增加汛期排洪压力。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防城港市于2012年启动了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整治修复项目。该项目摒弃了传统海堤的设计与建设模式,创新性地将防灾减灾、生态防护和文化休闲三大功能理念综合应用于海堤建设,探索出“红树林+海堤+滨海植被”的生态海堤模式。
创新生态修复方案
项目分三期实施,共修复海岸线3200米,其中一期修复岸线803米,二期修复岸线900米,三期修复岸线1497米;建设潜坝282米,亲水平台561平方米,栈桥1675米;修复红树林面积1公顷,海堤护坡面积1.0645公顷,投放堤脚鱼礁750组,生态海堤用地总面积20.69公顷。
在具体措施上,项目采取了多项创新性做法:
构建生态海堤分层模式:根据海陆过渡带生物演替规律,构建了“红树林-海堤-植被防护”生态海堤分层模式,共有五层生物结构。第一层为红树林或盐沼植被,第二层为堤脚鱼礁,第三层为耐盐、耐淹藤本植物,第四层为藤本植物双向护坡,第五层为季雨林群落。
创新生态防护技术:在海堤外侧建设水下潜坝,防止受损河床冲刷加剧及红树林前沿滩涂崩塌;在裸露的海堤表面铺设铰链护坡砖,在护坡砖缝隙内填土,种植滨海藤本植物;投放堤脚鱼礁,为海洋生物提供庇护和繁衍场所。
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制定全周期监测和评估方案,建立多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短期绩效和长期综合效果进行评估,确保生态理念贯穿项目始终。
生态效益显著
经过生态修复,西湾红沙环海堤实现了惊人的生态蜕变:
红树林覆盖率大幅提升:堤前滩涂红树林面积从9913平方米增长至14385平方米,增幅达45.23%;红树林覆盖度由原来的5%提高到85%,消浪护岸作用显著增强。
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数分别提高了31.94%、62.99%、555.16%和12.05%,个体平均重量比2012年增长了3倍,体型较大的底栖动物种群不断增多。
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生态海堤防潮标准达到20年一遇,建成以来经受10余次台风考验,最大风力14级(2018年)仍安然无恙。周边渔民选择此处为渔船避风停靠点,年停泊避风渔船200艘次。
社会价值凸显
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不仅是一道防灾减灾的屏障,更成为市民和游客亲近自然、享受滨海生活的理想去处。生态海堤的优美滨海景观已成为防城港市的一张海洋生态名片和网红打卡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以前这里的海堤都裸露出来了,周围的味道也不好闻,环境不好根本没人愿意过来玩儿。经过修复后,现在的沙滩非常宽敞干净,海水也更蓝了,我们每天都要来这里散散步,吹吹海风,心情很是愉悦。”在西湾旅游景区散步的防城港市民李女士说。
西湾红沙环海堤生态化建设项目的成功,不仅为防城港市打造了“城在海中、海在城中、路在景中、人在画中”的优美生态环境,更为全球海岸带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这一绿色奇迹,正以它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