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野生动物数量50年减少73%,中国保护行动成效显著
全球野生动物数量50年减少73%,中国保护行动成效显著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近日传来好消息:在对72个县域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水杉、银杉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野生动植物资源数据库,更为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和专业机构的努力,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保护成效:从濒危到复苏的希望
近年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实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措施,大量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栖息环境持续改善。
以东北虎豹为例,自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野生虎豹数量显著增加。目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野生虎数量已达70只左右,野生豹数量更是达到80只左右。2022年,该地区新增野生虎幼崽20只、豹幼崽15只,显示出种群恢复的积极态势。
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同样成效显著。据统计,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实现了种群数量的翻番。在三江源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更是恢复到约30万只,保护级别已从“濒危”降为“近危”。
威胁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依然严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2024》报告显示,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灾难性”地减少了73%。具体来看,从1970年至2020年的50年间,全球淡水生物种群平均减少了85%,陆地生物种群减少了69%,海洋生物种群也减少了56%。
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包括栖息地丧失、过度开发、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等。特别是在热带雨林地区,2023年约有37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相当于每分钟损失近10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森林。而这些森林的消失,直接威胁到全球一半以上陆地动物和植物物种的生存。
行动起来:从国家到个人的保护之路
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等4个优先领域,并提出了具体行动方案。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也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等活动。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支持环保组织、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等方式,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尽一份力。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让我们携手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守护这个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