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渚镇创新“地名文化+”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本
马渚镇创新“地名文化+”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本
阳春三月,生机盎然。在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一场别开生面的健走大会正在举行。500多名健身爱好者从马渚镇文化中心出发,沿着渚山古道健步如飞,感受着千年古镇的春日美景。这场以“相约渚山·遇见运河”为主题的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体育赛事,更是马渚镇推进“乡村著名行动”、打造地名文化新名片的生动实践。
马渚镇,这座位于余姚市西部的古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余姚置县始于秦朝,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关于“余姚”一名的由来,历史上众说纷纭:一说因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而得名,一说源于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还有一说认为“余姚”是古越语中“盐”的意思。这些说法虽各有依据,但无不彰显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
近年来,马渚镇积极响应宁波市“乡村著名行动”,以地名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通过深入挖掘古镇文化和运河文化,马渚镇不仅解决了有地无名、多地重名等问题,还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地名命名管理:规范与创新并举
在地名命名管理方面,马渚镇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的原则。一方面,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地名管理规定,对新建道路、桥梁、公园等公共设施进行规范命名;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历史地名资源,恢复和保护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地名。例如,镇上的“木桥弄”“巨和弄”等地名,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古镇文化与运河文化:双轮驱动
马渚镇的地名文化建设,紧紧依托古镇文化和运河文化两大支柱。作为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马渚镇保留了大量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镇上的渚山古道,是一条省级绿道,沿途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健走大会的参与者们沿着石阶攀登,不仅可以欣赏到春日的盎然生机,还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而作为浙东运河的重要节点,马渚镇的运河文化同样源远流长。浙东运河,这条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老水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文化长廊。马渚镇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运河文化融入地名文化建设中,打造出一批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地名,如“运河路”“漕运巷”等。
地名文化数字化:让文化触手可及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让地名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是马渚镇思考的重要课题。为此,马渚镇创新性地推出了“数字地名”项目。通过开发地名文化APP和微信小程序,将全镇的地名文化资源数字化、可视化。居民和游客只需用手机扫描地名标识牌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到该地名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相关故事。这种数字化呈现方式,不仅让地名文化更加生动有趣,也大大提升了公众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从文化到产业
地名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马渚镇积极探索“地名文化+”模式,将地名文化与旅游、农业、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以此次健走大会为例,活动特意将路线设置为8公里,途经渚山古道、乐安湖村、瑶街弄村等地,让参与者在运动的同时,也能领略马渚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终点瑶街弄村,更是准备了传统小吃和非遗文化体验活动,让参与者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还与瑶街弄村第六届油菜花节相结合,探索“体育+农业+旅游”的新模式。金黄的油菜花海与古朴的村落相映成趣,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地名文化的内涵,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马渚镇的“乡村著名行动”,不仅是一次地名文化的复兴,更是一场乡村发展的革命。通过地名文化建设,马渚镇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如今的马渚镇,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