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年夜饭的变迁:从古至今的团圆盛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年夜饭的变迁:从古至今的团圆盛宴

年夜饭,又叫做团圆饭和团年饭,是农历除夕阖家团圆的晚餐。从古至今,年夜饭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圆和睦的孝道文化。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探寻年夜饭的千年变迁。

童年时候的我们,都感悟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年夜饭是一家人团聚的年夜饭。分散在各地方的亲人,如舅舅、大伯、嫂子等,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共叙分离的亲情。而且,年夜饭的菜,不仅菜种繁多,也都是平日吃不到的美味佳肴。

年夜饭的来历

本文就讲述年夜饭的来历,以及年夜饭的变迁。实际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年夜饭品种如何改变,那一种团聚在一起吃饭的家的味道和味觉记忆,都是不变的。

年夜饭(Family reunion dinner ofChinesenew year's Eve),又叫做团圆饭和团年饭,也就是农历除夕(每年农历最后一天)阖家团圆的晚餐。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都是“家天下”文化,弘扬家族的亲情。在大年除夕这一天,在外工作的人,都是千里迢迢赶着春运,在除夕时候回老家与家人团聚,重温家庭的亲情。所以,中国人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不仅是农历年尾的重要一餐,更是家人团圆共庆新年好运气的聚餐,意义重大。

大年除夕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在一桌吃着丰盛的晚餐,乃是收获、幸福、欢乐、吉祥的象征。传统大年三十年夜饭的流程,一般是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之后才开饭。

年夜饭的兴盛

关于年夜饭,目前能够搜寻就是晋代周处的《风土记》的记载。周处是江苏宜兴人,著作里存留“别岁饭”的记载,记载在别岁饭(年夜饭)中有守岁、分岁(压岁钱)的习俗。年夜饭中主要体现团圆、喜庆和祝福三个重要的文化元素。所以,从古到今,年夜饭的餐桌都少不了主食和时令餐食。

大年三十年夜饭的食俗,在南北朝时候就形成了风气。当时,在荆楚一带的汉族人,就用家庭聚宴的方式迎接新年。如南朝梁宗懔于《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俱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

在这里,描绘就是大年三十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准备了蔬菜(肴蔌),一家人饮酒和食团年夜饭,团聚守候新年的钟声响起。

唐朝时候的年夜饭

年夜饭的菜种,也是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唐朝时候,政府规定除夕都要放“元正假”,加起来一共七天,如今天的春节黄金周一样。在春节“元正假”的休假,全家几代人甚至四世同堂一起团圆守岁。

如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描写了除夕夜全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温馨氛围:“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

古书记载,唐朝人在除夕春节都不吃睡觉,除夕新年来临。年夜饭流行吃“椒盘”,家中晚辈须敬椒酒、五辛盘,以此向家中长辈献寿。

在这里,椒酒就是用椒浸制的酒,“五辛盘”,也就是指以葱、蒜、韭等五种辛辣食材组成的菜品。

喝“椒酒”的目标就是驱寒祛湿,喝完酒。然后一家人吃完饭,就其乐融融围坐在火盆之旁,聊天直到大年初一的凌晨来临。

宋明清的年夜饭

宋朝时候的年夜饭有“馄饨”(类似于今天的饺子),年夜饭主食为“馎饦”(手擀面羹)、春盘。春盘亦为立春主食。年夜饭配屠苏酒;由长辈向晚辈敬酒,敬酒顺序自幼至长。

屠苏酒是汉代名医孙思邈创制一种酒,具有防病避疫的作用,经过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在古代,在辞旧出新的新年饮屠苏酒,也是一大民俗。

明朝和清朝时候,除夕时候是“人家盛新饭于盆锅中以储之,谓之年饭”,并在年饭配上荔枝、柿饼、龙眼、枣子、板栗等时果,称为“年饭果”。

清朝时候,在嘉庆和道光年间顾碌的《清嘉录》中记载:“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话,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这时候,才是古人第一次记载年夜饭。

在古代,年夜饭中会出现野味。有钱人家会出现鹿肉,鹿尾和鹿舌都是古人有名的下酒菜。古人的年夜饭中,家庭条件好的也有鸡肉和羊肉,以及鱼类视频,只不过唐朝时候,皇帝的李与鲤是同音,因此禁止吃鲤鱼。古代由于没有冰箱和冷冻食品,难吃得上新鲜的蔬菜,为了保证冬季和除夕能吃上蔬菜,普通百姓一般都是提前腌制蔬菜,年夜饭就吃腌制的咸菜。

晚清民国的年夜饭

在晚清和民国,由于国门打开,西方食物流入我国,老百姓吃的食品选择越来越多。有钱人家在除夕大年三十餐桌上美食可以说是样样俱全,老百姓除夕年夜饭可以有饺子汤圆鸡鸭鱼。

在民国抗日战争时候,兵荒马乱,老百姓生活虽然艰苦,但是阖家祭祖、团圆和互相拜年,却是一成不变的套路。只不过在那战乱的年代,能够吃上一顿饭也是奢侈的享受,没办法吃上年夜饭的美食。

五十年代的年夜饭:鸡鸭鱼

在新中国建立的五十年代初,是在旧中国一穷二白基础上的。当时国家实行是计划经济体制,遍地都是国营零售店、合作社、公私合营食品店,由于物资紧缺,平日都是很少商品,只有在快春节时候,方便人们买年货,店里才是摆满商品。

在五十年代的普通老百姓家,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好的一顿饭。很多老年人也回忆道:“我小时候最盼望就是过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饱饱地大米饭,还有猪肉和饺子。年夜饭的最大好处就是解馋。”

图为1953年春节,天津市汉沽区芦台王德铸(左一)一家人吃团圆饭

在1957年2月3日出版的《北京日报》上,提及了一户普通人家的年夜饭:

“我们买了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够我们一家子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

可以看到,那时代是物质贫瘠,年夜饭一些鸡肉鱼,能够令一家子快快活活从除夕吃到大年初三。

六十年代的年夜饭:凭票证供应

六十年代,大多数副食品都是凭票证供应,物资紧缺。在北方,大白菜都是当家菜,除夕年夜饭里,很多普通家庭都是白菜席,很少能吃的上肉。

很多老人家回忆,那时候春节必不可少一道菜是“豆腐圆子”,表示一家人应该团团圆圆过大年。可是由于豆腐紧张,很多人都是深更半夜到菜市场排队购买豆腐。由于是根据人头限量供应豆腐,为了买到更多豆腐,很多家庭都把小孩托起来一起去排队抢购豆腐。

可以看到,豆腐在那时代是普通老百姓山珍海味的食物,除夕年夜饭上都要准备豆腐圆子。不少50后和60后回忆自己童年,平时家庭吃饭都不肯多用一滴油、一粒米。但是除夕年夜饭就变为大方起来,可以吃到一年都吃不上的肉,那真是快乐无比,也是愉快的人生回忆!

七十年代的年夜饭:

七十年代依然是凭票据供应的年代,一个月半斤鸡蛋、三两油,几十斤粮食,一家人都是计划着吃。大年三十除夕的年夜饭,能吃上平时吃不上的肉和油,一年最盼望就是除夕能吃得好!

可是,到了七十年代后期,也就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刮起,市场上出现白酒、巧克力、话梅糖、饼干、蛋糕、糖果等这些奢侈品,年夜饭吃的花样也变为丰富多彩。

八十年代的年夜饭:品种丰富

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市场经济获得了发展,市场上的蔬菜禽类品种也多了。各种肉类、瓜果、蔬菜都摆上了货架,人们可以买到和吃到品种多的肉,买到相对便宜的新鲜蔬菜。于是,大白菜等冬储菜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八十年代,由于普通老百姓生活好转,过年家家都要杀鸡。大年三十这一天,长辈从早上忙到晚上都在准备除夕年夜饭。

很多80后的中年人都回忆,童年时候大年三十年夜饭,鸡鸭鱼肉也都是摆在饭桌上,鸡肉都是永远摆在桌子中间,孩子们最幸福就是能吃到一只大鸡腿。同时餐桌上都有鱼儿,象征年年有余。吃完饭,孩子们都可以领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

在大年三十晚上,街道上基本就没有人和车辆了,家家户户都是亲人团聚和吃年夜晚。那时候,一家人都围坐在黑白电视机旁,看着春节晚会,聊着天,可谓其乐融融。

上世纪九十年代,海参鱼翅上餐桌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面推出了计划经济,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各类集贸市场也获得了发展,蔬菜、瓜果、蛋禽肉等市场品种越来越丰富,人们不再追求传统除夕夜年夜饭的大吃大喝和大鱼大肉,却是追求年夜饭菜种的精致和美味佳肴。如鲍鱼、海参、鱼翅等山珍海味开始出现在普通百姓家庭的餐桌上,罐头、糖果等零食也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年货。

在九十年代末,一些家庭懒得做饭菜,就去饭店里吃年夜饭套餐,一年里花费享受饭店五星级大厨烹饪的美味佳肴。

二十一世纪的年夜饭: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要求也提升,年夜饭的形式和种类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夜饭人们可能不会追求传统的鸡鸭鱼肉,却是追求味蕾的猎奇。一些家庭选择去饭店享受年夜饭套餐,选择川菜、粤菜、湘菜、京菜、淮扬菜等各种精致的菜系。这样不仅满足于对美食的热爱,更能享受优质的服务,追求吃的菜肴美味时候,更注重追求身体健康。

结语

可以看到,伴随着时代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的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夜饭中追求阖家团圆的家庭文化精神却依然没有改变。在过去一年中,无论过得如何,常回家看看,与家里亲人团聚吃一顿年夜饭,享受亲情温暖的眷恋,这是无数中国人最幸福的时光。

所以,年夜饭对无数普通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