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前10月汽车出口破百万辆,新能源车增长超四成
上海港前10月汽车出口破百万辆,新能源车增长超四成
11月25日19时30分许,伴随一阵嘹亮的汽笛声,“中远盛世”汽车滚装轮满载2730辆国产汽车,缓缓驶离上海外高桥港区海通国际汽车码头,开启了该轮首航秘鲁钱凯港的航程。这一幕,正是上海港汽车出口火爆景象的缩影。
汽车出口量持续攀升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0个月,上海外高桥港区海通码头出口汽车107.7万辆,同比增长28.8%,比去年提前两个月实现出口数量突破100万辆。这一成绩不仅展现了上海港的强劲实力,也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
上海港口汽车出口的热闹场景只是今年汽车出口的一个缩影。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汽车出口数量达485.5万辆,同比增长23.8%。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汽车出口量突破500万辆并无悬念。”
新能源汽车成出口新引擎
在汽车出口量迅速增长的同时,出口均价也有所增长。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汽车出口均价为1.6万美元,2022年出口均价为1.8万美元,2023年上升到1.9万美元,今年出口均价为1.9万美元,同比去年的均价几乎持平。
新能源汽车成为出口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今年前10个月,上海口岸电动载人汽车出口87.2万辆,同比增长44.3%。比利时成为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主要阵地,中国向比利时出口的汽车中,超94%是新能源车型。
中欧班列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中欧班列“上海号”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实现了中欧、中俄、中亚线路全覆盖,还为上海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新的动能。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欧班列“上海号”自开行以来,已累计开行200多列,发运集装箱2.5万标箱,货值超85亿元,联通欧亚13个国家的120余个城市站点。今年首趟“中欧班列—进博号”于10月20日抵达上海,承运的货物主要为化妆品和机械设备。自2021年以来,中欧班列已与进博会紧密联系,成为欧洲各国展品参展进博会的重要运输方式。
智慧港口建设引领全球
上海港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智慧港口建设的强力支撑。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港口行业在运营模式和技术应用上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升级。七年来,洋山四期累计吞吐量超3500万标准箱,人员减少70%,综合效率提升30%,人均劳动生产率提升至传统码头的213%,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特等奖”。
智慧港口建设不仅提升了效率,还为绿色航运注入了新动力。上海港已实现LNG加注常态化发展,并成功完成对大型集装箱船绿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业。预计到2025年,上海港将实现绿色甲醇常态化加注,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储罐设施改造和扩建。2030年,上海港有望实现LNG加注能力100万立方米,绿色甲醇加注能力100万吨的“双百”目标。
展望未来: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更加稳固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加速实施,上海港将继续发挥其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作用。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2024年更是突破5000万标准箱,创下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上最高纪录,并有望连续15年蝉联全球第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连续5年稳居前三。上海港拥有近350条国际航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港口连通度连续13年全球第一。洋山港区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CPPI)榜首。
上海港的辉煌成就,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体现在其对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上。国际航运网络的构建,航运金融、保险、国际海事仲裁等功能的集聚和能力的提升,都为上海港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上海港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为全球贸易和航运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