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科院创新实践:破解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难题
重庆市教科院创新实践:破解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难题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简称“重庆市教科院”)针对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普遍存在的“内容散、过程虚、效果弱”等问题,创新性地开发了文化育德课程体系,创建了“忠孝之道”App平台,出版了《美德传承日志》,有效解决了这些难题。自2021年试点实施以来,该项目已惠及30万余师生,覆盖50多所职业院校,并在20多个省份推广,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课程融通化:构建系统课程体系
重庆市教科院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道—德—事”四部曲的发生机制,携手西南大学与本地职业院校共同开发了“能量之学+智慧之学”两个阶段课程。“能量之学”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使自身状态渐入佳境;“智慧之学”课程用正确的价值观温润学生的心田,真正起到养心成性、培壅养根、立德铸魂的效果,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国家战略要求。
同时,重庆市教科院立足教育创新前沿,围绕课程体系框架开发了学习系统,精心打造了“忠孝之道”App平台,出版了适合职业院校师生“做中教、做中学”的新型活页式教材《美德传承日志》,制作了10000多个短视频。短视频选材精良,聚焦主流媒体的经典栏目和中华传统题材的经典动画,并将其集成化、系统化、故事化、教育化,满足师生“人人时时处处”泛在学习的需要,深受师生喜爱。
教学浸润化:创新教学活动流程
为解决师德师风建设“过程虚”的问题,重庆市教科院积极推进传承美德项目,遵循“读—写—讲—观—思—行”的“六个一”学习活动流程,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切实发现并解决自身的问题,进而真信、深信、笃信。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导师团队提供了全方位支持,确保学生能够沉浸在美德传承的实践中,实现深度成长与发展。“六个一”学习活动由浅入深,将美德培育从书面走向生活,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诠释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在试点实施阶段,项目组仅需通过全校教师动员培训、班主任培训及班干部培训3场关键性培训,便能迅速激发学校的自我组织能力,实现项目的“自组织、自动化”落地实施。
实践融合化:强化价值培育效果
为实现价值培育的持续实践与有效转化,重庆市教科院着力在两个方面进行突破。首先,在促进内驱力形成上,重庆市教科院在“六个一”教学实践中巧妙结合《美德传承日志》,从学生生命成长的深层次视角出发,系统性地梳理并优化了亲子、师生及同伴等多重人际关系。这一举措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从认知到行动的桥梁,切实解决了他们在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困惑,更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信心、信念与信仰,构建了一个“知—信—行”相互支撑、自动循环的美德培育体系。其次,在强化外驱力作用上,课程开发应用“德币”评价系统,采取指导教师水平等次评价和学生课程活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正向积分和实践加分,为评选“美德导师”“美德学生”提供依据。通过内、外驱力的协同作用,不仅增强了师生对美德传承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与认同感,更促进了“知行合一”“学用相长”等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深入贯彻。
成果与影响
重庆市教科院开创并精心打磨的“两创三化四共模式”,为职业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构筑了一套根本性、系统性且长效性的解决方案。自该模式试点实施以来,各试点学校的师德师风与学生学风均有显著的提升与转变,涌现出一大批美德导师、美德学生、美德家长,形成了美德传承的良好生态。未来,重庆市教科院将继续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将教师职业塑造为全社会尊崇与向往的岗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而稳固的人才与教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