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频发,你的“反诈宝典”准备好了吗?
电信网络诈骗频发,你的“反诈宝典”准备好了吗?
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当前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犯罪。特别是针对企业财会人员的“精准投毒”类诈骗,更是让不少企业蒙受巨大损失。近期,公安部公布了5起相关典型案例,揭示了诈骗分子如何通过投放木马病毒入侵公司电脑,进而冒充企业老板或客户实施诈骗。这些案件手法隐蔽,迷惑性极强,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陷阱。
面对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和企业的财产安全?国家反诈中心APP无疑是重要的防护工具。这款由公安部推出的手机防骗软件,集诈骗预警、线索举报、风险查询等功能于一体,能智能识别并预警涉嫌诈骗的电话、短信或APP。用户可通过“我要举报”功能提交可疑信息,帮助警方封堵涉诈内容。同时,APP还具备身份核验功能,可验证社交账号或交易对方的真实身份,防止冒充诈骗。
除了依靠技术手段,提高个人防范意识同样重要。电信诈骗虽然手法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目的都是诱导转账。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轻信陌生来电,不点击未知链接,不透露个人信息,转账汇款多核实。特别是企业财会人员,要加强对电脑系统的安全防护,定期杀毒,对可疑的转账要求一定要当面或电话核实。
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行动,形成反诈合力。以抖音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通过推出“验证助手”等工具,帮助用户识别诈骗信息。抖音每天提醒超过70000名易受骗用户,拦截访问假冒抖音客服的网址25万次,并向相关部门报送大量涉诈信息。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用户利益,也净化了平台生态。
从法律层面,我国已出台专门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打击电信诈骗提供了有力武器。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会综合考虑其在犯罪集团中的地位作用、参与时间等因素,准确认定其罪责。同时,对于偷越国(边)境等与电信诈骗相关的犯罪行为,也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和处罚标准。
电信诈骗这颗毒瘤,依附于信息社会,打击电信诈骗,当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政府的重拳出击,平台的积极作为,公民的人人喊打,都是电诈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只要坚定打击电诈的决心,强化社会共治的合力,电信诈骗终将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