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康设计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座建筑,一段历史,一个和平的呼唤
齐康设计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座建筑,一段历史,一个和平的呼唤
1937年12月的南京,寒风凛冽,硝烟弥漫。在那场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中,一位名叫齐英的医生,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了无数平民。他就是著名建筑学家齐康的父亲。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不仅塑造了齐康的人生观,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建筑设计理念。1985年,由齐康主持设计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建成开放,成为铭记历史、呼唤和平的重要场所。
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占地约10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以灰白色调为主,庄严肃穆,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沉重的历史。齐康在设计时,特别注重环境与建筑的融合,通过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象征着“生与死”的主题。
纪念馆的入口处,一组名为《家破人亡》的大型雕塑格外引人注目。雕塑中,一位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表情悲痛欲绝,周围散落着破碎的瓦砾和残破的家具,生动再现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一设计,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寄托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序厅。序厅的地面,用黑色大理石铺成,上面刻有2200多个遇难者的名字,象征着30万遇难同胞。抬头仰望,屋顶上的天窗设计别具匠心,阳光透过天窗洒下,形成一道道光柱,仿佛在黑暗中寻找希望。这种“光与影”的对比,正是齐康设计理念的巧妙体现。
穿过序厅,便来到了“南京大屠杀史展区”。这里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照片和实物,包括幸存者的证言、日军的罪证以及国际友人的救援记录等。展区的设计采用了“时间隧道”的概念,通过曲折的通道和昏暗的灯光,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那段黑暗的历史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纪念馆还珍藏着6000多件珍贵文物,如《南京大屠杀——屠·生·佛》油画、约翰·马吉牧师的摄像机及其影像资料等。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和平的呼唤。
自1985年建成开放以来,纪念馆经历了多次扩建。2007年,为了更好地展示历史和教育后人,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扩建工程由何镜堂主持设计,延续了齐康“生与死”对比的设计理念,同时融入了更多现代化的元素。扩建后的纪念馆,不仅增加了展览面积,还增设了“三个必胜”专题展区,强调正义、和平与人民胜利的理念。
如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仅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每年的12月13日,国家公祭仪式都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提醒世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作为免费参观的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实行预约制,以控制人流并确保参观体验。同时,它也为特定群体提供免预约绿色通道,并设有婴儿车、轮椅租赁以及寄存服务,方便不同需求的观众。
纪念馆内的和平公园,是整个建筑群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公园内,绿树成荫,花坛错落有致,与纪念馆主体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从“死亡”到“新生”的转变,正是齐康设计理念的精髓所在。公园中央的和平女神雕塑,象征着人们对和平的向往。每年,都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这里驻足,为和平祈祷。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和平的呼唤。它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