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冬至数九:中国人的寒天计时与消寒习俗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54:3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冬至数九:中国人的寒天计时与消寒习俗

“冬至一阳生,天时转日长。”随着冬至的到来,我们正式步入了数九寒天的时节。数九寒天,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和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它不仅记录了冬季的寒冷天数,更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对春天的期盼。

01

数九寒天的计算方法与历史渊源

数九寒天的计算方法简单而富有深意。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个“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春天就来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被视为“至阳”之数,也是至大之数。九个“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积累到九次已到了尽头,代表着寒去暖来、阴消阳长的自然规律。因此,古人选择用“九”作为数九的单位。

数九习俗的由来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九九歌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如四”结束,共36句。公元五至十世纪间,九九歌扩充到“一一如一”。十三、十四世纪,顺序调整为从“一一如一”到“九九八十一”。

02

九九歌谣: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

与“数九”相对应的,还有民间广为流传的“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数九歌”。它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民间歌谣、谚语,生动记录了“数九”期间当地的气候、物候及农事活动。因各地气候条件、景象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等不同,“九九歌”版本各有不同。

北方地区普遍流行的“九九歌”云:“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简洁明了,生动描绘了北方冬季的寒冷和春天的来临。

与之相对应的是苏州地区的“九九歌”:“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廿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猫狗躺渹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獦蚤出。”苏州的九九歌谣则更多地体现了江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活习俗。

03

九九消寒图:古人记录季节变换的艺术

九九消寒图兴起于明代,主要在中国北方文人中流传,不仅是一种记录天气的方式,更是一种表达迎春心情的艺术形式。九九消寒图主要有圆圈式和梅花图式两种。

圆圈式:将宣纸等分为九格,每格用笔帽蘸墨印上九个圆圈,每天填充一个圆圈。填充的规则通常为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

梅花图式: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又被称作“雅图”。通过绘制九九消寒图,人们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季节的变换,还能在漫长的冬季中找到一种寄托和乐趣。

“写九”的习俗起源于清代,主要在宫廷内开始实行,后来逐渐流传至民间。这一习俗的兴起与清宣宗道光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说有一年冬至节,道光帝在一个条幅上写下“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因为每个字繁体写来都是九笔,所以九个字一共九九八十一笔。后来,道光帝下令把每个字都钩成空心字贴在墙上,并从冬至起,命人每天用墨笔填一笔,等九九消寒图上面的每个字都填完了,就是春光乍现之时。

04

其他传统习俗

除了数九歌谣和九九消寒图,冬至前后还有许多其他传统习俗。例如,吃饺子、汤圆等饮食习俗。在中国北方,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在南方,冬至流行吃馄饨、汤圆、赤豆糯米饭、烧腊、姜饭等。“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江南地区,人们惯吃汤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在冬至吃汤圆又被称为“冬至圆”。

此外,还有祭祖、贺冬等节日仪式。史料记载,从周代起,冬至就有祭祀活动。汉代时,冬至已经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也就是说,冬至前后,汉代文武百官都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同时,亲朋携美食相互拜访,全国上下共同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数九寒天的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成为了我们今天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些有趣的习俗,感受冬至的魅力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