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红叶季,古寺建筑探秘
栖霞山红叶季,古寺建筑探秘
秋天来临,南京栖霞山的红叶如火如荼,正是游览的最佳时机。作为南京著名的赏枫胜地,栖霞山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和古建筑特色。栖霞寺作为栖霞山的灵魂所在,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融合了多个朝代的建筑特色与工艺精髓。寺内的千佛岩和舍利塔更是佛教艺术的瑰宝,展示了南朝时期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社会文化的繁荣景象。无论是欣赏红叶还是探索古寺建筑,栖霞山都将给你带来难忘的体验。
栖霞山红叶季:秋日的绚丽画卷
栖霞山的红叶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霜降过后,栖霞山便被染成了绚丽的红色。红枫、鸡爪槭、枫香、乌桕、赤枫、银杏等树种,在秋风的吹拂下,纷纷披上了红装。从山脚到山顶,红橙黄绿,层林尽染,仿佛一幅五彩斑斓的天然油画。
栖霞山的红叶季一般会经过三个观赏阶段:第一阶段看红叶“五彩斑斓”,第二阶段看红叶“层林尽染”,第三阶段看红叶“万叶飘丹”。11月初,栖霞山正处于“五彩斑斓”的阶段,也是一年中色彩最丰富、镜头感最强的时候。栖霞山的红叶品种多达40余种,每种红叶变色的时间也不一样,所以红叶的观赏期很长。
栖霞山不断致力于“栖霞丹枫”景观的逐年提升。今年,景区在各个景点都新增植了色叶乔木,品种更加丰富,多以鸡爪槭,红枫为主。今年的赏枫季预计来的比往年早一些,进入寒露节气后,栖霞山上众多的红叶品种经过早晚低温和充足光照的洗礼,加上雨水的滋养,红叶变色良好。这个秋季,栖霞红叶将呈现出一片浪漫的枫情世界。
栖霞寺:千年古刹的建筑之美
栖霞寺,这座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的千年古刹,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也是佛教“三论宗”的祖庭。寺内建筑融合了明清风格,环境清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寺内的隋塔、唐碑、千佛崖石窟被誉为“隋塔唐碑千佛岩”,是栖霞最富盛名的三处国宝。隋塔,即舍利石塔,高18.73米,采用五级八面密檐式设计,全由花岗岩精心雕琢而成。塔身布满精美的佛教雕刻,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杰出代表。唐碑,又称明徵君碑,碑文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以行书书写,笔法流畅,气韵生动,堪称为碑中逸品。而碑材更是独特,采自栖霞山的灰岩石,表面布满了梅花状斑纹,这些斑纹实际上是2.8亿年前浅海中的海百合茎化石与中国孔珊瑚化石,数量多达22000余个,地质价值极高,被誉为“梅花石”。
千佛岩与舍利塔:南朝佛教艺术的瑰宝
千佛岩是栖霞山最著名的佛教文化遗产之一。这里自南朝起就是佛教圣地,依山开凿佛像515尊,千姿百态,均用整块岩石琢成,分凿于294个佛龛中,号称千佛岩。这些佛像虽然历经岁月侵蚀,部分被水泥涂装覆盖,但仍能从其规制、形态和组合中感受到南朝石窟的独特风韵。千佛岩的开凿时间比著名的龙门石窟还要早十余年,是研究南朝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舍利塔是栖霞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现存石塔系五代南唐(937~975年)重建,是中国佛塔艺术的精品之作,是南方非常少见的密檐式塔。舍利塔为密檐式,五级八面,自下而上分为塔座、塔身和塔刹3部分,通高18米,全用白色石灰岩石砌造。塔座3层,自下而上为基座、须弥座和仰莲座。基座平面雕刻游于海水和祥云之中的龙、凤、鱼、鳖等纹饰,侧面雕石榴、凤凰图案。须弥座上置有三层莲瓣的仰莲座,以承塔身。上下叠涩部分,侧面雕覆莲及石榴、狮子、凤凰纹饰,中间束腰部分作八面体,8个转角处均雕作半圆形角柱,柱上浮雕力士和立龙形象,柱间浮雕释伽牟尼“八相成道图”。塔身5层,每层均出檐深远,檐口呈曲线,上刻莲纹圆形瓦当和重唇滴水,背端饰龙头。第一层较高,约3米,撩檐石立雕飞天形象,八面转角雕作仿木倚柱,柱上设栏额,东西两面正中分别浮雕文殊、普贤像,南北两面雕石门,门柱镌刻经文,其余四面各雕一尊天王像。第二层高约1米,再上各层高度逐层减低。不设门,各层的8面都雕出两座圆拱状石龛,龛内浮雕一坐佛。塔刹5层,各有莲花雕饰。这种设台座的密檐式塔为现存石塔中最早的实例。
栖霞山的红叶季与古寺建筑,共同构成了这处江南名胜的独特魅力。无论是欣赏红叶还是探索古寺建筑,栖霞山都将给你带来难忘的体验。趁着秋高气爽,不妨亲自来栖霞山走一走,感受这份穿越千年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