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论坛:儒家文化为全球治理提供东方智慧
尼山论坛:儒家文化为全球治理提供东方智慧
近日,在山东邹城举办的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展开深入探讨。论坛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吸引了来自63个国家的近400位国际嘉宾参与。此次论坛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儒林储望文化传承的关注和重视。
儒林储望:文化传承的历史见证
“儒林储望”这一短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凝结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文尚学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林”通常指代儒家学者群体或读书人聚集之地,而“储望”则结合了“储”(积累)与“望”(声望),意为积累希望或寄托未来。整体来看,这个名字寓意深厚,既有文化底蕴又充满积极向上的意味。
岳麓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神高地,是“儒林储望”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兴衰更迭,始终保持着其作为文化传承和学术交流中心的地位。书院的创建者潭州太守朱洞,在唐末五代僧侣建屋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建了岳麓书院。经过二十三年的努力,潭州太守李允则在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扩建书楼、礼殿,确立了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规制,奠定了书院的学术基础。
儒家文化:现代文明的智慧之源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入世有为的历史特质孕育了博大深邃的中华文明。在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多位专家深入探讨了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副主任朱瑞显表示,儒家思想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哲学,总能在历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变迁中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对解决当今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具有宝贵价值。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提出,在当代语境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建构方面,能够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某种启示价值;在人与人的关系的建构方面,有助于优化人与人的关系,重建社会信任体系。
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山东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认为,儒家文化是推进现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为培育现代价值提供了思想沃土,为现代世界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东方生活样板。挖掘儒家思想智慧在现代文明、现代价值、现代生活中的价值,要“明体”,多元阐发儒学精髓,把握儒学成功塑造历史文明的原理和规律;要“达用”,强化现实问题意识,深入挖掘转化儒学的现代价值;要“贯通”,推进儒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互融互促。
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如何保持其生命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陈丽君作为越剧演员,她的跨界尝试为越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将越剧元素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她不仅让越剧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也让更多年轻人对越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跨界的融合,不仅是对越剧艺术的传承,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正如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刘云超所言,重审传统,在主观上,要不断破除当下学术发展的习焉不察之惯性的一面;在客观上,要不断利用新出土文献与新的被纳入文明互鉴视野的内容、视角、方法,从对哲学与思想的源头、原典性文本的重新审视出发,以全新的视野开辟路径。
展望未来: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担当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也蕴含着解决现代问题的智慧。在全球化背景下,儒家文化以其开放包容的时代品质,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周丹所言,中华文明深厚的和平理念、人文精神、包容性和大同理想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坚实的文明基础。
在新时代,我们既要传承儒家文化的精髓,又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正如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所倡导的那样,我们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