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九”养生指南:专家解析冬季健康防护要点
2025年“四九”养生指南:专家解析冬季健康防护要点
“四九”是中国传统“数九寒天”中的第四阶段,从冬至开始算起的第四个九天。2025年的具体时间如下:
- 冬至:2024年12月21日。
- 四九时间:
- 根据干支纪日法,从第一个壬日(2024年12月24日)算起,则四九为2025年1月20日至1月28日。
- 若直接从冬至开始计算,四九则为2025年1月17日至1月25日。
因此,“四九”大致在2025年1月下旬,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之一,也是保护阳气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注意饮食、作息和生活习惯,以确保身体健康。
冬季养生的科学依据
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气温骤降,空气干燥,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免疫力受到挑战。因此,掌握科学的冬季养生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抵御严寒,增强体质,还能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心脑血管是冬季防护重点
随着气温的下降,心脑血管病也进入了高发期,成为威胁生命的健康杀手之一。在心内科门诊上,常有患者反映:“平常吃着药,今天气温低,早上吃饭以后出来散步觉得头晕,不舒服。”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解释,温度变化会影响到血管,“受冷空气影响,气温降低、早晚温差大,交感神经系统会受到刺激和干扰,外周血管的阻力也不断增加,随之会带来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等多种症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人群。”同时,秋分之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日照时间减少,会影响人的情绪,情绪波动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警惕冬春传染病,预防和诊治同样重要
冬季正是流行性感冒、水痘、支原体肺炎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如何预防这些疾病?江苏省卫生监督所传染病防治监督处处长张一凡建议:一方面要多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通过适量的运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要规律饮食,做好健康监测,如果被诊断为流感、诺如等呼吸道或者肠道等传染病时,既要遵医嘱科学安全用药,也要尽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减少交叉感染。
对于大家关心的流感疫苗接种问题,江苏省疾控中心的专家解答:通常接种流感疫苗应选择在9月或10月,但是即便错过了这一时间接种也不要紧,现在去接种,大概在两周以后就开始产生抗体,那么对未来半年的流感防护也是能起到非常显著的预防效果。专家建议每年进行接种,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每年的流行毒株多有不同,为了使流感疫苗针对不同的流感流行株有更好的保护效果,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会推荐不同的流感疫苗株组合。流感疫苗株组合中,既有与以往相同的疫苗株也有与以往不同的疫苗株。二是流感疫苗的持续保护时间相对较短,对一般人群的持续保护时间在6—8个月。
经常“盯”上小朋友的诺如病毒也是很多家长关心的焦点。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陈亚玲介绍,诺如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快速的传播能力,其实,不仅是小朋友容易感染,大人们也容易感染这一病毒。感染这一病毒后,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孩子则主要是以呕吐为主。感染这一病毒后,不要慌张,因为其是自限性疾病,病情轻微的通常2—3天以后就可以好转。而预防这一疾病,办法很简单:一是做好个人卫生,常洗手;二是注意饮食卫生,洗净入口的食物,吃熟食。
实用的冬季养生建议
保暖重点是头、胸、脚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主任中医师朱宏表示,冬日气温低,尤其要注意保暖,躲避寒气做好“养藏”,以免阳气散失。此时养生滋补核心在于一个 “藏”字,需要多“储蓄”、少“透支”。
俗话说,“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小寒时节处于“二九”到“三九”的时段,冷空气降温过程频繁。朱宏介绍,因为这一时节地表寒气深重,稍不留神就会被风寒侵袭,导致感冒、咳嗽、发烧、鼻炎、哮喘等一系列疾病。
冬季的“藏”主要体现在保护人体的阳气和阴精上。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而阴精则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冬季寒冷,人体阳气内收,毛孔紧闭,气血趋向于里,此时应注重保暖,避免寒气侵袭,以防阳气外泄。
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尤其对于老年人而言,身体一旦受寒,会使抵抗力下降,肺、心、肾等脏器的功能紊乱。所以,朱宏强调,冬季切不可“要风度不要温度”。在穿着方面,要及时随温度降低而增加衣服的厚度及保暖性,注重贴身,保护阳气免受侵夺;外出时可以佩戴帽子、口罩、手套等防寒保暖用具,在抵御寒风的同时可以降低感染流感等病毒的概率;足部冰凉的人可以选择较为厚实的棉袜;临睡前进行中药温水泡脚也是很好的选择。
朱宏还提醒,寒冷的冬天也是关节炎的高发季节,寒主收引,遇到湿冷的天气,疼痛加重。关节炎患者,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最好每日能够热敷患处,进行适当的肢体锻炼,穴位按摩、中药敷贴也有一定作用。另外,冬季气温低,人体血液循环较慢,会使人反应迟钝,肢体协调性下降,容易摔伤,中老年人机体各方面都在退化,容易发生摔倒后的骨折。因此,除了防寒保暖外,中老年人还要注意补钙、预防摔倒。
作息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
立冬之后,建议遵从“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晚上早些入睡,早上待太阳升起时再起床。晚上尽量不要熬夜,好的作息规律更利于阳气潜藏。
饮食要清淡,避免油腻和高盐
饮食应避免过度油腻与高盐摄入,对于老年群体而言,糖分的摄取量亦要加以适度节制。清淡饮食是“主旋律”,各类蔬菜以及易于消化的食物应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蔬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与膳食纤维,它们能够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同时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等问题的发生,进而减轻心脏负担。此外,像小米粥、南瓜粥等易消化的食物,既能温暖肠胃,又不会给心脏带来过多的消化压力,是冬天饮食的上佳之选。
运动要适度,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
立冬时节运动,应该注意防寒保暖,不宜过早外出,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可以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慢跑、健步走等,以微微出汗而不损伤阳气为宜。
需要避免的冬季养生误区
进补不是大吃大喝,要根据个人体质
“冬季进补,上山打虎”,冬天是进补的大好时节,也是养生的关键时期。但是,进补并不代表就要大吃大喝,也不是所有人都要进补。科学进补还需要根据个人体质进行,市民切勿盲目进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热量摄入足够,冬季并不需要摄入过高的热量来抵御严寒。家中暖气充足,外出衣物抗寒,我们也不需要自身脂肪抗寒,所以市民无需盲目进补,特别是不要通过大吃大喝来进补。进补要适度,不要过多吃燥热、肥甘厚腻的食物,可以选择进补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等,这些食物性平,可以健脾养胃、祛湿扶阳,适合冬季平补。
还需注意的是,一些市民认为,喝酒后身体会发热,冬季喝点小酒可以御寒,这是不科学的。喝酒之后会使体内的血液循环加速,身体的热量会释放,所以会有发热的感觉,但在酒劲过后,由于散发了热量,这个时候身体反而会变冷,所以喝酒并不能御寒。
穿衣不是越多越好,要注意层次和保暖性
进入冬季,天气越来越冷,很多人觉得衣服穿得越多就越暖和,但实际上衣服本身不产生热量,只起到隔离和保暖的作用,使人体热量得以保存。而且穿衣过多、过重,会妨碍身体自身的体温调节,减弱人体的防寒能力。而且,衣服穿得多而紧,会压迫身体,阻碍血液循环,反而不感觉暖和。冬季穿衣,可以最外面穿一件防风材质的外套,不易让冷空气入侵;中间穿一件薄毛衣或卫衣,再在里面穿一件舒适、吸汗的贴身内衣就可以了。由于冬季供暖,室内外温差大,要采取洋葱穿衣法,里面的衣服不要穿得太厚并便于穿脱,做到室内外可以灵活加减,以避免腠理过度开泄,招致寒邪的侵袭,进一步损伤阳气,抑或患上感冒。
除此之外,对于头、手、脚、脚踝、背部、膝关节等特殊部位要加强保暖。
运动不宜过度,应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
冬天,万事万物都在收藏,人体的精华、气血也“藏”在体内,很多热爱运动的人,到了冬天仍然天天剧烈运动,挥汗如雨,但是这样反而会损耗身体的能量,影响健康。冬季更适合有氧运动,如八段锦、瑶医易筋经、快走等。
不要长时间待在门窗紧闭的室内
冬季是流感以及呼吸道疾病比较高发的季节,虽然气候寒冷,但门窗紧闭抵御寒冷并不可取。一定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市民可以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时间段,开窗通风,同时晾晒被褥,或在室内没人的情况下,开窗通风换气,以免室内空气浑浊。
让我们一起科学养生,度过一个健康的寒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