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骥:开创中国现代音乐教育,推动民间音乐研究
吕骥:开创中国现代音乐教育,推动民间音乐研究
吕骥(1905-1999),原名吕振球,湖南湘潭人,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和民间音乐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初创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还积极推动了民间音乐的研究与传承,为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奠基工作
吕骥于1949年加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后随学院迁至天津,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作为副院长,他主持学院的日常工作,致力于教学秩序的规范化和学科建设。
在学院初创时期,吕骥积极推动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他倡导将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相结合,强调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他的努力下,学院逐步建立了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为培养高水平的音乐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间音乐研究的先驱
吕骥是中国民间音乐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早在1948年,他就发表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系统阐述了民间音乐的研究方法和意义。这篇文章不仅为当时的民间音乐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后来的音乐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中央音乐学院,吕骥积极推动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他倡导将民间音乐纳入音乐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并鼓励师生深入田野进行音乐采风。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学院的教学内容,也促进了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二泉映月》的发现与推广
吕骥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研究,使他敏锐地发现了《二泉映月》这首传世名曲的价值。1950年,当杨荫浏、曹安和在无锡采录阿炳的二胡、琵琶曲时,吕骥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立即意识到这些音乐的价值。在吕骥的支持下,李元庆将《二泉映月》的录音推荐给天津广播电台进行宣传,并安排杨荫浏编辑出版《瞎子阿炳曲集》。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二泉映月》逐渐为人所知,最终享誉国内外。这首曲子不仅成为了中国音乐的代表作,也成为了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吕骥对《二泉映月》的推广,充分体现了他对民间音乐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音乐文化的独特贡献。
音乐学系的建立与发展
吕骥在音乐学系的建立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倡导建立专门的音乐学研究机构,推动了音乐学系的成立。在他的努力下,音乐学系逐步发展成为学院的重要教学和研究单位,为培养音乐理论人才和推动音乐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吕骥的一生,是为中国音乐教育和民间音乐研究奉献的一生。他不仅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理论家,吕骥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音乐教育和民间音乐研究的历史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