鲊埠五香牛肉入选非遗,数百年工艺续写湖湘美食传奇
鲊埠五香牛肉入选非遗,数百年工艺续写湖湘美食传奇
桃江县的五香牛肉,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厚重味道,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成为湖湘大地上的美食传奇。这道源自鲊埠回族乡的传统美食,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
百年传承,始于明代
鲊埠回族乡是益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这里独特的伊斯兰教文化和回族生活习惯,孕育出了这道享誉四方的美食。据记载,鲊埠五香牛肉的制作技艺始于明代,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相传在清代,一位巡抚微服私访至益阳府,被街头飘来的香气所吸引。旁人告知这是回族牛宴的味道,巡抚品尝后大为赞赏,称之为“香味俱全,美味佳肴”,并命人将五香牛肉带至京城献给皇帝。从此,鲊埠回民五香牛肉名声大振。
古法工艺,二十余道工序
鲊埠回民五香牛肉的制作工艺极为考究,从选料到成品,需经过二十余道传统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每一味香料都承载着历史的味道。
选料是制作五香牛肉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回民们只选用当地散养的黄牛,这种牛肉质细嫩,筋膜较少,最适合长时间炖煮。腌制是第二步,将精选的牛肉切块后,用五香粉、酱油、糖、盐等调料腌制数小时至过夜,期间需多次翻动,确保入味均匀。
配料是决定五香牛肉风味的关键环节。正宗的鲊埠五香牛肉,需要使用多达三十余种香料,包括五香(丁香、白蔻、砂仁等)、八角、山桂等。这些香料的配比,是每个制作匠人代代相传的秘方。
煮制、熏制、砂制等后续工序,更是考验匠人的技艺和耐心。小火慢炖数小时,直至牛肉熟透且软烂;熏制则赋予了牛肉独特的香气;砂制则让牛肉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砂壳,锁住肉汁,保持口感。
文化符号,民族记忆
对于鲊埠回族乡的居民来说,五香牛肉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他们民族文化和生活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重大节日,回民们都会宰牛献牲,五香牛肉自然成为宴席上的主角。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也凝聚了家族和社区的情感。
2019年,鲊埠回民五香牛肉传统制作工艺被评定为“桃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这道美食的认可,更是对其背后文化价值的肯定。
如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古法制作五香牛肉的匠人越来越少。但值得庆幸的是,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这门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一些年轻的回族子弟,也开始重新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试图将这份独特的味道传递给下一代。
桃江县的五香牛肉,就像一部活着的历史,记录着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在新时代的今天,这道百年美食正以新的姿态,继续书写着它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