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申遗成功引爆文旅经济
泉州申遗成功引爆文旅经济
2021年7月25日,泉州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五十六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荣誉不仅为泉州带来了国际关注,更激发了当地文旅经济的蓬勃发展。两年多来,泉州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目标,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模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千年古城展新颜
泉州,这座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曾是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成功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和万寿塔,它们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
申遗成功后,泉州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目标,在对世遗规范化保护管理的同时践行‘申遗惠民’理念,力争把申遗红利转化为切切实实的民生福祉。泉州整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下属文博单位,成立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现有文博高级职称46人,其中正高17人,居福建省设区市首位。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国家文物局审批考古发掘资质,是福建省设区市唯一一家资质机构。同时,泉州还积极联合社会各界文化人才,建立起一支1000多名的遗产志愿者服务队伍,涵盖专家咨询、义务讲解、义务巡查等多领域。
创新驱动文旅融合
泉州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通过创新营销和产品开发吸引游客。泉州注重线上曝光、线下引流,打造“蟳埔女”“宋元中国看泉州”等20多个播放量超亿“爆款”视频,开发出《围头新娘》《人偶情未了》《铁观音》《玉珠串》等一批演艺精品,南音《百鸟归巢》亮相2023年央视春晚,被央视评为年度春晚最具文化价值的节目。
泉州实施非遗“进”古城专项行动,在府文庙广场、金鱼巷等古城街区常态化开展“沉浸式”非遗展演并举办元宵灯会、非遗购物节、海丝泉州·共享非遗嗨一夏非遗体验、泉州世界遗产日等活动,让游客能“见物见人见生活”,对古城魅力有更直观和鲜活的感受。
民生福祉与社会效应
泉州坚持“申遗惠民”理念,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普通民众。泉州在严格履行《世界遗产公约》、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落实遗产区划分级管控等前提下,按程序系统提升遗产点周边环境,实施古城街巷综合整治、改善提升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当地居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
以蟳埔村为例,蟳埔女头戴簪花围的习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年春节将至,头戴“簪花围”的女性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泉州蟳埔村女性头戴簪花围的习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蟳埔村做这个生意的店铺从五六家增至数百家,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让这一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
成效显著,未来可期
泉州文旅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发展思路。2023年,福建泉州旅游火爆“出圈”。数据显示,2023年泉州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9%。泉州被接连评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影响力城市、中国十大旅游向往之城、中国十大旅游美食之城、十“泉”十美文旅消费季活动获评“2023年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创始会员……
泉州正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旅游魅力,成为国内最具烟火气的旅游城市之一。泉州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吕秀家表示,泉州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将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的旅游产品,进而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良性循环由此构建,证明文化遗产不仅关乎过去,还关乎现在与未来。“我们希望让遗产成为全社会的重要情感纽带。”吕秀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