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例虚假催收短信侵权案宣判,提供维权新路径
上海首例虚假催收短信侵权案宣判,提供维权新路径
“明明没有债务纠纷,手机却莫名收到催收短信,这种虚假的骚扰短信是否侵犯用户的隐私权?短信服务提供者是否应担责?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就审结了一起类似案件。
2023年10月20日,余先生收到一则短信:“【XX资产】余XX,目前最新欠款:27911元,现申请特殊减免还9431元即可结清账户,提供结清证明。减免有效时间截止2023年10月21日上午10点。过期将永久取消此权益,并追责全款,追究其法律责任,详询XXXX,退订回‘T’。”
余先生心生疑惑,自己与短信中的“XX资产”之间无任何业务往来,也不存在任何债务纠纷,为何会收到这样的短信?随后,余先生在网站上查询到短信号码的持有人为某信息公司。经向该信息公司查询,余先生发现该条短信的发送内容来源于某科技公司。
余先生认为,科技公司和信息公司的行为已经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侵害了自己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在与两公司沟通道歉等事宜未果后,余先生将科技公司、信息公司诉至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请求判令二被告停止侵权、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维权所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共计900余元。
被告科技公司经法院合法传唤,无故未到庭参与诉讼。为查明案件事实,经原告余先生申请,法院依法追加“XX资产”的运营者某资产公司作为第三人。第三人资产公司述称,原告余先生截至目前并未在其处存在欠款。
综上,宝山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被告科技公司和被告信息公司停止侵权,以书面形式向余先生赔礼道歉,并赔偿余先生维权费用900余元。
这起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应对骚扰电话和短信的有效途径。当遇到类似情况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维权:
收集证据:保留所有骚扰电话和短信的记录,包括通话记录、短信内容、发送时间等。这些证据在后续的维权过程中至关重要。
查询源头:通过查询短信发送号码的持有人,了解骚扰信息的来源。这一步骤有助于确定责任方。
法律途径:如果协商无果,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在诉讼过程中,之前收集的证据将发挥关键作用。
除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应对骚扰电话和短信:
技术手段:利用手机自带的骚扰拦截功能或安装第三方安全软件进行智能拦截。例如,中国移动用户可通过“中国移动高频骚扰电话防护”微信公众号设置骚扰拦截,中国电信用户可关注“天翼防骚扰”微信公众号开通来电防护服务,中国联通用户则可通过中国联通APP使用手机助手功能进行防护。
举报投诉:向运营商举报骚扰电话,拨打客服热线(移动10086、联通10010、电信10000)反映情况。同时,可通过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进行举报,支持电话、网站或短信方式。
法律手段: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多次发送骚扰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以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拘留时间延长至五至十日,并可能加罚五百元以下罚款。
面对日益猖獗的骚扰电话和短信,我们不能坐以待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不仅能为自己讨回“清净”,还能为打击电信骚扰行为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法律武器守护我们的生活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