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8项综合技术助力科学防治
2025年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8项综合技术助力科学防治
2025年,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其中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至大流行风险高,预计发生面积达2亿亩。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科学防治小麦赤霉病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
小麦赤霉病:从症状到病原菌的全面了解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是小麦生产中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其症状主要体现在穗部:感病初期,小穗和颖片上会出现淡褐色的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病斑上会产生粉红色的胶状霉层,这是赤霉病的典型特征。到了后期,病斑上还会密生出黑色的子囊壳。当病害扩散到穗轴时,病部会变得枯褐,被危害处以上的小穗甚至会变成枯白穗,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除了穗部,小麦赤霉病还可能引起苗腐、茎基腐和秆腐等症状。苗腐通常是由种子携带病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所致,表现为芽变褐、根冠腐烂,严重时会导致幼苗死亡。茎基腐和秆腐则主要发生在小麦的茎基部和穗下的第一、二节,初期症状为水渍状褪绿斑,后期会扩大为淡褐色至红褐色的不规则形斑,严重时会导致全株枯死。
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其中禾谷镰孢是重要病原菌之一。这些病原菌以菌丝体的形式在病残体、土壤或种子上越冬或越夏,条件适宜时释放子囊孢子,通过气流、风雨等传播方式侵染小麦。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花器接触子囊孢子后,孢子萌发形成菌丝,侵染颖壳,并在颖壳上潜育一段时间后显症。此外,田间病残体和杂草也是病原菌的重要来源。
综合防控技术:从耕作到药剂防治
面对小麦赤霉病的威胁,采取综合防控技术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
科学安排耕作制度:玉米收获后尽早翻耕灭茬炕田,减少病虫害基数;中稻收获后及时翻耕炕田可以有效减少水稻二化螟、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病虫害基数。不建议同一地块常年采取免耕直播同一种模式,2~3年要深翻耕一次。在常年稻麦连作区,可以考虑改种油菜、蚕豌豆、绿肥等作物,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降低赤霉病菌源量。
种植抗病品种:在南部水田小麦赤霉病常年重发区,种植抗耐病品种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一般红皮小麦比白皮小麦更抗耐病,淮麦、扬麦系列小麦较抗耐赤霉病。农户常年种植同一品种如果连年发病重,建议更换品种。
合理密植和开沟:密度过大病害重,提倡合理密植。厢沟、围沟、腰沟三沟配套可以有效减轻渍害,增加通风透光性,降低田间湿度,大幅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科学掌握药剂防控时间: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控要点是提前预防,等见病后再防治效果差。赤霉病在小麦开花前4天至开花后4天感染造成损失最大,因此应选在小麦齐穗始花期前2~3天、开花盛期、扬花末期三个时间段,抢晴天施药预防,俗称“见花打”。要密切关注当地天气预报分类指导、分类防控,抽穗杨花期趁降雨间歇抓紧喷药防控和预防,5~7天后再次喷药。大发生年份在4月份喷药预防三次。喷药后4小时内有降雨要补喷。
预防药剂选择: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等及其复配剂。要注意选择登记防控对象有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品种。每亩用或15%丙唑·戊唑醇悬浮剂(5%丙硫唑·10%戊唑醇)每亩50克,或戊唑醇复配剂如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0毫升,或50%咪鲜胺悬浮剂50克,25%氰烯菌酯(劲护)悬浮剂100~200毫升,或40%咪铜·氟环唑悬浮剂40克,或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65毫升。每亩兑水量:手动喷雾器40~45公斤,电动喷雾器30公斤,机动喷雾器20~25公斤,对准小麦穗部喷雾。
喷药技术要点: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配药时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有机硅或激健等,提升药液均匀展布性能,可以提高防控效果;高脂膜是一种植物生长表面保护膜剂,混配施药可以有效减少病菌感染。
科学田管:小麦因风雨倒伏后容易得病,每亩追施10~20公斤碳铵,轻微倒伏的小麦可以迅速自我恢复;天晴后用竹竿拨一下叶面上的水珠、减轻压力帮助小麦恢复直立生长,可以减少湿度、减轻病害,注意不要改变小麦倒伏的方向、避免麦秆折损。
收储环节处理:收获后注意分类储存、分类处理,避免混放影响整体品质和价格。利用传统木锨风扬法、鼓风机进行风选,利用色选机或振动筛进行筛选,然后分类存储,可以大幅度减少病粒。
最新防治技术:靶向真菌几丁质修饰抑制剂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发的靶向真菌几丁质修饰抑制剂,为小麦赤霉病防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该生物农药具有高效、高生物安全、环境友好等特点,能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水稻纹枯病、玉米锈病等主粮作物重大病害。田间防效试验显示,该农药对小麦、水稻、玉米、番茄等作物真菌病害表现优异。
实际操作建议
提前预防: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药剂预防。推荐使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等药剂,按照推荐剂量使用。
合理轮作:避免常年在同一地块种植小麦,可与油菜、蚕豌豆等作物轮作,减少病原菌积累。
科学管理:保持田间清洁,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减少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合理密植,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
使用新型生物农药:关注靶向真菌几丁质修饰抑制剂等新型生物农药的应用,这些绿色安全的农药有望成为未来防治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农民、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和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有信心将赤霉病的危害降到最低,保障小麦的丰收和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