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城隍庙见证上海700年沧桑,老城厢保护传承正当时
豫园城隍庙见证上海700年沧桑,老城厢保护传承正当时
上海南市区,这片承载着700多年历史沧桑的土地,见证了上海从一个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辉煌历程。作为上海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南市区不仅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还孕育了独特的海派文化,成为上海城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市区:上海历史的发源地
南市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据记载,上海镇正是在这里逐渐兴起,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明朝时期,为了防御倭寇侵扰,上海筑起了城墙,形成了南市区的雏形。自那时起,南市区便成为了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进入近代,南市区经历了多次行政调整。1943年,汪伪政府收回租界,南市区正式成为行政区划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南市区继续存在,直到2000年被撤销,其大部分区域并入黄浦区。如今的南市区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其历史遗迹和文化记忆依然深深烙印在上海的城市肌理中。
豫园:江南园林的瑰宝
豫园,这座拥有450余年历史的古典园林,是南市区最著名的文化地标之一。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豫园,由当时的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为孝敬父母而建。园林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融合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园内保存着大量文物珍品,如古树名木、明清家具、名人字画等,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豫园的建筑布局紧凑,空间层次分明,以水景为主导,融合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园内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亭台楼阁、廊桥水榭、假山水池等,这些建筑大多采用斗拱、檐椽、雕刻等传统工艺,充满了浓郁的古典韵味。豫园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园内的山水布局、建筑形式等都体现了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城隍庙:上海的守护神
与豫园一墙之隔的城隍庙,是上海重要的道教宫观,也是南市区的文化象征。城隍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明永乐年间由当时的知县张守约改建为今天所见的规模。这座寺庙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之一。
城隍庙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采用了南方红墙泥瓦的大式建筑形式。庙宇的整体布局呈现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包括牌坊、山门、正殿等。主体建筑多为红墙黄瓦,彰显着古老的庙宇气息。此外,城隍庙的建筑还融合了汉、藏、满、回等多种民族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对称,层次分明。
作为道教中城市的保护神,城隍庙承载着地方治理与道德教化的重任。上海民间对城隍信仰特别虔诚,每逢重祷献祭时,士民会前往城隍庙祈病祈福,除夕日家家户户备牲祭拜。这种信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也反映了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团结。
老城厢:上海的都市之根
老城厢是上海主城区内历史最悠久的区域,拥有730年的建县史。这片土地见证了上海从一个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沉淀着城市文化中江南文化的深层底色。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老城厢的大片区域暂时进入沉寂状态,从城区格局到街道、街坊和建筑,以及这些空间中曾经的生活形态和人地关系,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剧变。然而,回溯近代开埠之前的数百年、开埠后的百余年,上海作为一个独特江南城镇的成形、繁荣和变迁,都印刻在这个地区的空间场所和人文记忆中,曾经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还历历在目。
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南市区的历史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专家们普遍认为,老城厢的保护和更新需要平衡民生改善与文化传承,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正如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王依群所说:“对于老城厢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广州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经验或许能为南市区提供一些借鉴。广州面向2035年的规划中,将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构建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有效保护、充分利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规划建设,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母港、世界岭南文化中心和粤人精神原乡、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和红色精神发扬地、中国改革开放文化窗口。
居民的情感与记忆
对于许多上海人来说,南市区不仅是他们生活的地方,更是他们情感的寄托。正如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写道:“楼宇安然如旧,恰见外观添秀。徐步九曲桥,遥念往昔时候。知否,知否,云片糕五香豆。蟹将虾兵面厚,钞票二张方够。烟火韵悠悠,岁月此间深镂。回首,回首,绮梦一园难又。”
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城隍庙九曲桥的景象,以及传统小吃云片糕和五香豆的味道,展现了南市区的历史韵味和现代活力。这些文化地标不仅承载着上海的历史记忆,也寄托着上海人的情感与乡愁。
南市区,这片承载着上海历史记忆的土地,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从老城厢到豫园,从城隍庙到文庙,每一处历史遗迹都在诉说着上海的故事。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是每一个上海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正如专家们所说,历史研究和认知是连接未来的基石,只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才能为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