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里湖冬捕:百年非遗里的生态智慧
达里湖冬捕:百年非遗里的生态智慧
“起鱼啦——”随着一声响亮的号子,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里湖一年一度的冬季捕鱼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中,70多名渔业工人身着厚厚的棉大衣,分成三支队伍,乘坐拖拉机浩浩荡荡地奔赴湖面。这一刻,标志着2025年达里湖冬捕季的开始。
百年传承:冬捕习俗的历史渊源
达里湖,这片面积达228平方公里的高原碱性内陆湖,孕育了独特的渔业文化。据史料记载,达里湖冬捕习俗已延续上百年,2011年更是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传统不仅承载着渔民们对自然的敬畏,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精湛技艺:冬捕流程与传统工艺
冬捕的准备工作从“醒网”开始。渔网经过一年的存放,需要重新适应水下环境。接下来,渔民们会在厚厚的冰面上凿出一个个冰窟窿,这些冰窟窿既是下网的通道,也是鱼儿的“呼吸孔”。渔网长达2000米,需要在冰下巧妙地铺展开来,这一过程考验着渔民们的技艺和经验。
当一切准备就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在鱼把头的指挥下,十几位渔民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将渔网缓缓拉出冰面。这一刻,湖面上沸腾了:大大小小的华子鱼和鲫鱼争先恐后地跃出水面,银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最大最肥美的“鱼王”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竞拍的过程紧张而刺激。
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在追求丰收的同时,达里湖人始终秉持着“保护资源、捕大放小”的原则。本次冬捕预计持续一个月,但捕捞量严格控制在40万斤左右。这种克制与节制,正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正如一位老渔民所说:“我们从父辈手中接过冰镩,不仅要延续古老的传承,更要守护这片湖水,留给子孙后代。”
旅游融合: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
近年来,达里湖冬捕不仅是一项渔业活动,更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旅游项目。2024年12月29日,达里湖冬捕节如期举行,游客们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冬捕盛况,还能参与冰上运动、品尝全鱼宴等特色活动。其中,达里湖的全鱼宴更是被《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力荐,纯天然无污染的鱼类,可烹制上百种菜品,满足着游客对美食的所有想象。
达里湖冬捕,不仅仅是一场渔猎狂欢,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这个冰天雪地的世界里,人们感受着自然的壮美,体验着传统的魅力,也见证着一个民族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正如一位游客所说:“这种中国最传统的捕鱼方式应该得到发扬和传承,让更多的人来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