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50种有效成分成就重要中药材,从植物特征到栽培技术全解析
丹参:50种有效成分成就重要中药材,从植物特征到栽培技术全解析
丹参(学名:Salvia miltiorhiza Bge.)是唇形科鼠尾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肉质,根皮呈红棕色。丹参入药历史悠久,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丹参富含酚酸类和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对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血压有积极作用。目前,丹参已被开发成多种药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植物资源
野生丹参的根皮为红棕色,具有3-7枚奇数羽状复叶,花冠筒内仅具毛环,这些特征可用于鉴别。其主要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及湖南等地,常见于山坡、林下草丛或溪谷旁。江苏射阳是全国最大的丹参生产基地,因此,扩充丹参的种质资源对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丹参被《中国药典》收录,其药用部分为干燥的根和根茎。
功能主治
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等。
化学成分
自20世纪30年代起,学者开始研究丹参的化学成分,至今已发现50多种有效成分。丹参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两类: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代表性化合物包括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丹参甲酯、丹参新酮、二氢丹参酮Ⅰ、次甲丹参酮、准丹参酮、红根草邻醌、丹参二醇、紫丹参甲素、丹酚酸A、丹酚酸B和原儿茶醛等。其中,丹参酮ⅡA是主要的脂溶性成分,含量约为药材的0.1%~0.9%。
生物学观察
丹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肉质且呈朱红色。茎直立,高度在40-80cm之间,呈四棱形,密被长柔毛,多分枝。叶片密被向下长柔毛,通常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5(7)枚,呈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偏斜,边缘具圆齿。轮伞花序多花,组成总状花序;花序轴密被长柔毛或具腺长柔毛。花萼钟形,外面被疏长柔毛及具腺长柔毛,具缘毛,内面中部密被白色长硬毛,分泌物黏手;花冠紫蓝色,外被具腺短柔毛,内面离冠筒基部约2-3mm有斜生不完全小疏柔毛毛环,冠筒外伸,比冠檐短,冠檐二唇形,上唇镰刀状,向上竖立,下唇短于上唇,3裂,中裂片先端二裂。能育雄蕊2,杠杆状,花药为长臂端伸至上唇片,短臂位于下方,增粗,退化雄蕊2枚。花柱远外伸,长达4 cm,先端不相等2裂。小坚果黑色,椭圆形。丹参的杠杆状花丝在传粉过程中作用十分巧妙,当昆虫访花时,钻入花筒,触动花丝短臂,花丝杠杆另一端的花药下压,打在昆虫背部,花粉即可被昆虫携带,携带花粉的昆虫访问下一朵丹参花时,先蹭到伸出花筒外的雌蕊,就完成了授粉。在资源圃内,丹参花期4-8月,果期9-11月。
栽培技术
丹参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和耐阴性,但怕旱忌涝,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广。因此,选择土壤疏松、向阳肥沃的地块进行种植最为适宜。
本文原文来自cnbg-jscm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