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故宫建筑布局中的文化密码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12:0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故宫建筑布局中的文化密码

故宫,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不仅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其建筑布局严谨,装饰精美,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汗水。更为重要的是,故宫的建筑布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宇宙观。

01

“五行”理论在故宫建筑布局中的体现

故宫的建筑布局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所谓“五行”,即古人将其对宇宙的认识通过“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及变化来反映。在故宫的整体布局中,每个区域的建筑功能都与“五行”中的某个元素相对应。

首先,“五行”与方位存在密切联系。“金”代表西方,“木”代表东方,“水”代表北方,“火”代表南方,“土”代表中间。这种方位对应关系进一步与“五色”相联系:东方对应青色,西方对应白色,南方对应红色,北方对应黑色,中央对应黄色。

故宫的整体布局与“五行”相对应。例如,故宫的东区有南三所,为皇子们生活的场所,而皇子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犹如春天成长的幼苗,因而该区域的建筑功能与“五行”中的“木”对应;故宫的西区有慈宁宫,为皇太后养老的场所,而皇太后往往被视为处于人生圆满阶段,犹如秋天成熟的果树,因而该区域的建筑功能与“五行”中的“金”对应;故宫南部为午门,其城台为红色以显示封建王朝皇权的威严,“红”在古代多为火焰的颜色,因而与“五行”中的“火”对应;故宫的北部有钦安殿和天一门,其中钦安殿内供奉道教水神——真武大帝,天一门的名字则源于“天一生水”,因而与“五行”中的“水”对应;故宫的核心区域为外朝三大殿,为皇帝执行政治权力的场所,寓意统治国土,且三大殿的平面形状就为“土”字形,从而与“五行”中的“土”对应。

古人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相生”关系。根据《白虎通疏证》等文献记载,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故宫重要宫殿前布有贮水铜(铁)缸,这些宫殿建筑离内金水河、宫井等水源较远,一旦遭受火患,宫殿前的缸中水就是主要的水源。缸之所以采用金属而不用其他材料制成,其主要原因就与古人信奉“金生水”理论有关。又如故宫北部为御花园,内种植大量树木,北方对应“水”,因而有利于“水生木”,这也是御花园布置于此的原因之一。

古人还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相克(即此长彼消)关系。《五行大义》载:“克者,制罚为义,以其力强能制弱,故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应地,故宫的平面布局与“五行相克”理论相符合。比如,故宫三大殿区域(即外朝)是不种树的。对此,民间传言解释说这是为防止刺客藏匿其中。这种说法乍一听来似有道理,但实际上皇帝的生活区如养心殿、御花园等都种植有很多树木,且高大茂密。由此来看,该说法不确。还有观点认为,古人于外朝不种树的原因是为了烘托帝王威严的气氛,这种说法也不妥当。我们考察明清帝王在故宫以外举行各类重要活动的场所,如天坛、太庙、社稷坛等,这些活动现场同样需要威严庄重的氛围,但这些地方的建筑群周边却种植了很多树木。古人“紫禁城外朝不种树”的做法,实际与“五行”中“木克土”理论相关。在古人的认知中,紫禁城外朝处于“五行”中“土”的方位,如果在太和殿广场上广植树木,就会犯“木克土”之忌。

古人非常重视故宫的防火。文渊阁位于故宫东部、文华殿以北,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为藏储《四库全书》的阁楼。乾隆皇帝下令建造文渊阁时,考虑到藏书最怕火患,采取了各种防火办法,除了参照宁波天一阁的“纯用砖甃”(即采用砖墙砌筑)之外,还受到古代“五行相克”思想的影响:“五行”中“水克火”,考虑到“水”通常用黑色表示,“火”用红色表示,为避免藏书的文渊阁发生火患,于是乾隆皇帝下令把文渊阁瓦顶颜色设为黑色,以满足文渊阁的所谓“克火”的需求。

02

建筑命名中的儒家思想

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追求德行的完善和人的道德价值实现,主张“义以为上”的道德取向,重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适宜性和协调性。在故宫古建筑命名中,儒家思想有着相当广泛的体现,尤其以“内圣外王”“三纲五常”为典型代表。

“内圣”指的是品德修养达到圣人的境界。故宫古建筑命名亦体现“内圣”的要求,养心殿为清朝雍正及以后皇帝的寝宫,而“养心”一词,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中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这句话之意即有意识地控制欲望,这是古代儒家思想中修心养性的至高境界。养心殿内有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其中,“三希”意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此语源自北宋周敦颐的《通书·志学》,意即士人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通过进一步努力成为圣人,圣人则希望通过努力成为知天之人。乾隆帝以“三希”命名书房,意在鼓励自己不断进取,达到“内圣”境界。又如乾清宫西侧的弘德殿,在明代为皇帝召见臣工之处,清代则为皇帝办理政务及读书之处。“弘德”意为“弘扬高尚品德”,源于《周易》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弘德殿前抱厦挂有“奉三无私”匾额,后室挂有“太古心殿”匾额,后东室挂有“怀永图”匾额。这些匾额的命名,都是皇帝提倡修心养性,不断自我提高的理念体现。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外王”,指的是具有强大的执政能力、能够执行王道。故宫古建筑命名中的“外王”文化,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前朝三大殿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保和”之名,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乃利贞”。此语中“大”即“太”之意,“太和”寓意宇宙间万事万物和谐统一。“保合”意为神志专一以保持万物和谐。“中和”之名则源自《礼记》中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句话是在勉励皇帝办事不偏不倚,遵守中庸之道,这样天下万事万物才能兴旺发达。另一体现是故宫内廷后三宫的建筑命名,“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的名字均源于《周易》。“乾清宫”对应“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意为宏大的乾元(天)之气,是万物生长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这种动力不断贯穿于上天运行的道法中。“坤宁宫”对应“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意即有了伟大的坤元(地)之气,大地上万物生灵得到了滋润生长,这就是对上天表达出来意愿的呼应。“交泰殿”对应“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意即天地之气相交互动,有利于万事发展;君王往往利用这种规律来裁定执政法

故宫的建筑布局和命名不仅体现了古人卓越的建筑智慧,还被古人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五行”理论和儒家思想的运用,故宫的建筑布局和命名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和封建等级制度,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故宫的建筑布局和命名,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