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特色学科基地:科技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温州特色学科基地:科技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2024年1月,浙江省温州市科技“青苗计划”总结评议会在温州浙南科技城举行。会上,来自温州中学、龙湾中学等学校的30名高中学员,汇报了他们在高校导师指导下开展为期一年的科研课题成果。这一幕,正是温州通过特色学科基地建设助力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生动写照。
“青苗计划”: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
温州市科技“青苗计划”由市科协、市教育局主办,旨在选拔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在高校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第二期计划共聘任10名来自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的导师,立项10个项目,涵盖营养与食品卫生、医学、化学与材料、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
学员陈思源在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时说:“在材料制备的实验过程中,当我们亲手制备了微型胶囊时,我心底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前所未有地感受到科学的亲切。”这种沉浸式科研体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工智能教育:温州的创新实践
作为国内创客教育发源地和STEAM教育先行区,温州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根据《温州市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到2025年,温州将培育1000所人工智能实验学校,100所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实现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全普及、实验室全覆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温州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即“一校一AI团队、一校一AI课程、一校一AI项目、一校一品牌活动、一校一智能教育空间”。目前,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覆盖率达76%,培育标杆校9所、示范校68所。
在师资培养方面,温州制定了人工智能教育师资“十百千”培养计划,目标是培养十名人工智能名师、百名骨干教师和千名持证上岗教师。目前,已有3000余名教师参与相关培训,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阶课程体系:因材施教的温州模式
温州构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普及类课程、面向社团学生的社团拓展类课程和面向拔尖学生的综合提升类课程三阶课程体系。其中,基础普及类课程依托信息科技必修课程实施;社团拓展类课程则通过“校园植物识别”“温州方言识别”等微项目开展;综合提升类课程则强调学科融合与综合实践。
例如,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集团学校的“小水滴AI三阶课程体系”,有效支撑了学生从知识掌握到操作应用再到项目实践的成长过渡。温州市实验中学则设计了循序渐进的人工智能课程群,帮助学生从AI胜任者成长为发现实践者、合作研究者和创新创造者。
成效显著:从课堂到竞赛的全面突破
温州特色学科基地建设的成效,在各类高阶赛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温州市市府路小学学生作品在2023年FLL机器人少儿探索大赛国赛中荣获第一名,并代表国家赴美国参加全球总决赛。温州市岙底小学学生作品则获得2023年浙江省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一等奖,入选全国展示。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温州特色学科基地建设的扎实成效。通过特色学科基地,温州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更为他们打开了通往科技创新的大门。
温州模式:创新与借鉴的平衡
温州的特色学科基地建设,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融合学科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港科大(广州)创设的“枢纽—学域”学术架构,打破了传统“院—系”框架的束缚,为温州的特色学科基地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但温州模式也有其独特之处。温州更注重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和推广,通过“五个一”工程和“十百千”计划,确保人工智能教育覆盖到每一所学校、每一名学生。这种“自下而上”的推进方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展望未来:从温州到全国
温州特色学科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将特色学科建设与学业成绩提升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在温州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随着温州模式的不断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受益于特色学科基地建设,开启他们的科技创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