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门中微子实验启动,将揭秘宇宙基本粒子之谜
中国江门中微子实验启动,将揭秘宇宙基本粒子之谜
2024年12月18日上午,在位于地下700米深处的实验室里,随着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一声令下“启动灌注”,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正式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这一时刻,标志着中国在中微子研究领域再次迈出重要一步。
世界之最:巨型“水晶球”即将诞生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核心探测器是一个巨大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其主体结构由直径41.1米的不锈钢网壳支撑,内部是一个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这个有机玻璃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有机玻璃结构,由263块12厘米厚的有机玻璃拼接而成,重量达600吨。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探测器将经历一场华丽的变身:首先,超纯水将以每小时100吨的速度注入探测器内外空间;随后,这些超纯水将被逐渐置换为2万吨液体闪烁体。最终,这个空心的“玻璃球”将变成一个泡在超纯水中的“水晶球”,静待中微子的到访。
创新突破:探测精度提升数倍
探测器内部布满了2万只20英寸和2.5万只3英寸的光电倍增管,它们如同探测器的“眼睛”,能够捕捉中微子与液体闪烁体相互作用时发出的微弱闪光。与国际上现有的中微子探测器相比,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探测器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 液体闪烁体体积增大20倍
- 光电子产额提升3倍
- 能量分辨率提高至前所未有的3%
这些创新不仅大幅提升了探测器的灵敏度,还使其能够更精确地测量中微子的能量和方向,为科学家提供更清晰的中微子“画像”。
科学使命:揭秘宇宙基本粒子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也是宇宙中最古老、数量最多的物质粒子。它们几乎不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因此被称为“幽灵粒子”。中微子携带着宇宙诞生和演化的关键信息,对理解宇宙的起源和结构至关重要。
江门中微子实验以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为主要科学目标。中微子有三种类型(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它们在飞行过程中会发生振荡,即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这种振荡现象与中微子的质量顺序密切相关。确定中微子的质量顺序,对于理解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扩展、探索宇宙中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等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江门中微子实验还将进行多项前沿研究,包括:
- 观测超新星中微子,以了解恒星死亡过程
- 研究地球中微子,揭示地球内部结构
- 探索太阳中微子,进一步验证太阳内部核反应模型
- 检测大气中微子,研究高能物理过程
- 寻找质子衰变,探索粒子物理新现象
国际合作:打造全球中微子研究新高地
江门中微子实验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型科学项目,吸引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75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项目团队通过经费分担、技术合作和成果共享,共同推动中微子研究的发展。
实验建成后,将与日本的顶级神冈中微子实验(Hyper-K)和美国的深部地下中微子实验(DUNE)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全球中微子研究的三大中心之一。这不仅巩固了中国在中微子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也为全球科学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
未来展望:开启中微子研究新篇章
江门中微子实验预计于2025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预计运行约30年。在此期间,它将持续收集数据,为科学家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随着探测器的不断优化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我们有望揭开更多关于中微子的神秘面纱。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实力,也展示了国际合作在推动科学进步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实验的正式启动,我们期待着它为人类带来关于宇宙起源和物质构成的全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