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测试、品尝判断……五种方法教你识别有毒植物
食盐测试、品尝判断……五种方法教你识别有毒植物
在野外,识别植物是否有毒很关键。植物种类千奇百怪,如果因为无知,乱摘乱采或者食用,导致中毒,就容易有生命危险。掌握这五种方法,能快速判断植物是否有毒,以后去山林或野外,就有了底气。
植物毒素从哪来?
植物为什么会有毒?简单说,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手段。为了避免被吃掉,植物进化出了毒素。这些毒素多半是化学物质,比如生物碱、皂甙、强酸或者强碱。毒素通常分布在植物的某些部位,比如种子、叶片或根茎。有些植物更狠,全株有毒,一点点接触就够你受的。比如北方张家口、秦岭一带的断肠草,毒性惊人,连野兔都躲不过。而南方湿地里的泽漆,汁液能引起瘙痒甚至起水疱。野外碰到陌生植物,记住,别乱碰,更别轻易摘。
五种判断有毒的方法
- 食盐能看毒性
食盐测试法是个简单直观的办法。方法很容易:拿植物的一小块叶子或茎,用小刀划开伤口,撒上一点食盐,然后观察变化。如果伤口变黑、变红或者出现其他异常颜色,这种植物可能有毒。因为植物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会和盐里的钠离子反应,导致颜色变化。但这招并不万能。像蓖麻这种植物,毒性来自蓖麻毒蛋白,盐测试可能检测不出来。所以,食盐法可以作为第一步筛查,但别只靠它,后续还得搭配其他方法。
- 品尝判断
尝味法听起来刺激,其实是种被逼无奈的手段。这也是实在没办法下下选,万不得已,轻易别用!因为凡是入口,危险系数大大提高!一定小心!你要挑一小块植物看似安全的部分,比如叶片或者果实,用门牙轻轻咬一下,尝尝味道。如果有辛辣、苦涩、刺鼻的奇怪感觉,赶紧吐掉,用清水漱口。这种奇怪的味道往往是植物毒素的标志,比如牛膝菊就苦得发麻。注意,这方法是尝,不是吃!尝味法不是让你咽下去,只是用舌头试探一下植物是否安全。不过,就算植物没有毒,野生环境里的植物表面也可能带寄生虫或者细菌,别图省事直接生吃。
- 焯水可以排毒,但别盲目相信
焯水法在野外处理植物上很有用。很多植物的毒素,尤其是生物碱,高温下会分解。比如马齿苋、野芹菜,焯水后安全性明显提高。方法很简单,清洗干净,把植物放沸水里煮3到5分钟。但注意,并不是所有毒素都能通过焯水去掉。像曼陀罗的毒素、含氰苷的植物种子,即使煮烂也照样毒性不减。所以,焯水只能算是安全处理的一步,不能完全指望它。
- 浸泡法,泡沫多可能有问题
浸泡法是一种简单的测试手段,操作起来也很方便。方法是,把植物切成小块,放入清水中搅拌,观察是否有泡沫冒出来。如果泡沫非常明显,甚至看起来像肥皂水,那可能有皂甙类毒素的存在。皂甙这种东西,破坏性不小,它能瓦解人体细胞膜,轻则恶心呕吐,重则中毒昏迷。野外常见的皂甙毒植物中,苦楝果实算一个。小孩子捡到这些果子,很多会误以为是野果,结果吃完后上吐下泻,还有一些野生豆科植物的种子,毒性甚至能直接致命。所以,浸泡法虽然无法直接下结论,但如果你看到泡沫多得不正常,最好别冒险。
- 看动物吃不吃,管用但不绝对
“动物吃的东西应该没问题吧?”很多人会这样想。实际上,观察动物的食用行为,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你快速判断植物的安全性。如果你看到麻雀在啄某种果子,或者山羊在啃某种叶子,说明这种植物对它们是安全的。不过,动物不是百分百靠谱的。别忘了,人和动物的身体结构差别大。有些植物对动物无害,对人却能要命。比如毒芹,这种植物对牛羊的毒性低,但人吃了就可能因为中枢神经麻痹而丧命;断肠草也是个典型,猴子可能吃一点没事,但对人来说,几片叶子足够致命。所以,看动物吃不吃只能算辅助方法,心里得多留个心眼。
常见毒草
有些植物外表看着人畜无害,其实内藏杀机。以下几种毒草榜上有名,野外见到最好敬而远之:
毒芹
湿地植物,南方溪边特别常见。它的叶子长得像野芹菜,但误食后会引发中枢神经麻痹,轻则呼吸困难,重则丧命。断肠草
这种植物的名气很大,毒性也名副其实。南方山区分布广,特别是果实和叶子,毒性最强。蓖麻
别小看蓖麻种子,误食两三粒,就足以让人性命不保。蓖麻毒蛋白是它的主要毒素,哪怕少量也很可怕。水毒芹
湿地一霸,长得和野芹菜几乎一模一样,不少人就是因为误认吃出了问题。这个植物的根茎毒性最高。
这些毒草每年都害人不少,所以野外碰到不熟悉的植物,千万别轻举妄动。
掌握以上五种方法,再配合对常见毒植物的了解,能显著提升你的野外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