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媵制到废除:中国古代侍妾制度的兴衰史
从媵制到废除:中国古代侍妾制度的兴衰史
中国古代的侍妾制度,源自上古亚血族婚,盛行于周朝,秦始皇时期终结。这种制度规定,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或世子迎娶他国国君的女儿为妻时,出嫁国除了派遣一个作为正妻的公主外,还要选派公主的侄女和妹妹一同陪嫁过去。此外,在和公主之国同姓的诸侯国中,也要有两国选出陪嫁女,每国选三位女子,可以是该国国君的女儿或侄女。这样,诸侯一聘就娶回了九女,以后就不能再娶了。这就是《春秋公羊传》所说的:“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
这种制度在周朝成为贵族特有的一种婚姻形式,并写入《仪礼》等礼法之中。媵制中陪嫁过去的,除了女性的妹妹、侄女,还有以臣仆身份陪嫁的媵臣、侄子等男性随从人员。屈原在《天问》中,就自问自答了这样一个故事:成汤去东方巡视,一直走到有莘氏。为什么想要得到那小臣,却娶来一位美丽的妃子?小臣,是商代对奴隶的称呼。相传,成汤知道了有莘国有位贤能者伊尹(名伊挚),就以小国之君的身份,带着财物跑到有莘国,延请伊尹。可是伊尹当时是国王的主宰大厨,有莘王可舍不得放他走的。于是,成汤来了个“曲线救国”,一咬牙娶了有莘国王的女儿为妃,这样早有心辅佐成汤的伊尹,便以陪嫁媵臣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成了汤王的宰相,辅佐着汤王灭了无道的夏桀。
王侯版的媵制,在秦始皇灭六国之后终结。随着那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的消亡,帝王权力的空前加大,“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的规定,也就限制不住帝王了,取而代之的是“后宫佳丽三千人”。然而,媵妾制作为一种制度虽然消失,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却是余韵绵长。比如宋朝宋仁宗的妃子周贵妃,四岁时便随着姑母入宫,长大后受到仁宗的喜爱,被纳为了贵妃。《红楼梦》里的平儿,作为丫头随凤姐陪嫁到贾家,共同拥有一个丈夫,但身份低于凤姐,也可看作是媵制的孑遗。
在民间,家族之间的媵婚依旧通行。民间版的媵和正妻有什么样的区别?《仪礼·婚礼》记载的几个细节,将媵的身份、地位勾画出来:一个贵族结婚娶亲,当把新妇接到女婿家时,这时的媵像是一位贴身秘书,为新妇服务。媵在新房子里布设好筵席,让新婚夫妇入席。之后,媵与御(夫家的女役)再相互交换着伺候新婿和新妇,媵为新婿浇水盥洗,御为新妇浇水盥洗。一对新人吃完饭后,媵与御撤去室中筵席食物,这时新婿进到房中脱去礼服,交与媵。新妇则在室中脱掉礼服,交与御。御为新妇铺设好卧席,媵为新婿铺设好卧席。
将一对新人送入洞房后,媵吃新婿余下的食物,御吃新妇余下的食物。赞(婚礼上的一种服务人员)斟上酒,为媵和御漱口、安排饭食。饭后,媵在新婚夫妇的室门外候着,以便新人呼唤时,能够听得到。次日早晨起床后,新妇沐浴、梳洗打扮,拜见公婆,伺候公婆吃完早饭。然后,新妇在室中摆桌,撤去公婆的馔食。此时,新妇吃公公的余食,公公表示辞谢,并为新妇更换酱(作为回报)。新妇又吃婆婆食余之物。御则是侍奉新妇进食,吃完饭,婆婆为新妇以酒漱口,新妇拜而接受,婆婆拜送。新妇把食物撤置于房中,媵和御吃这些余食,婆婆亲自为她们酌酒漱口。这时,媵与御相互交错,媵吃公公的余饭,御则吃婆婆的余饭。
可见,媵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于作为妻子的新妇,但还是高于婢女和下人。家族之间通婚联姻的“妾”,存在的历史非常久远,但不管怎样演变,都无外乎这几种:媵妾,侧室,副室,偏室,偏房,陪房(随嫁的婢仆),侍妾(侍女被收房成为妾),婢妾(男犯家的女眷为婢,后收为婢妾),通房、外室(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外妇(非婚约同居)。
据向仍旦所著《中国古代婚俗文化》考证,“妾”的来源有三种:一是以上所说的随嫁侄、娣,他们出身于贵族之家,身份尊贵,故称“贵妾”。到了男家,她们的地位依姑、姊是否受丈夫的宠幸而转移,因此侄、娣得宠的也不乏其人。二是出身低微的女子,由于受到男子的宠爱,也能跃居贵夫人之位。三是服劳役的奴婢。她们或是被掠夺来的女子,“内宠之童,肆夺于市”;或是收买来的贫家女子,或是罪犯的妻女。
在封建社会里,妾之所以存在的所有理由是:作为生育机器,成为了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法律有规定,妾不能转正,没有财产权,生了孩子也得叫妻为妈。《红楼梦》中探春的母亲赵姨娘,就是个婢妾之身,结果是生了个有才有貌的女儿,母女也不得相亲,心里都留下一道伤痕。
在民间,婚姻的主流始终是一夫一妻制,除了王公贵族,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这可以从《明会典·律例四》得到佐证:“民年四十以上无子,听之。”就是说,若是老百姓四十岁以上了还没有孩子,想要纳妾就随他们的意愿。纳妾,只是为了弥补无子之憾。反过来可知,政府对平民纳妾是有限制的,毕竟,纳妾于美好的人性而言,是一种伤害。
侍妾的生活状态
侍妾在家庭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她们的地位低于正妻,却高于普通奴婢。侍妾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主人的生理需求和繁衍后代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家庭中,侍妾的地位更是微妙。她们要侍奉正妻,没有自主权,甚至不能随意出门。正如小红书上一位用户描述的那样:“锦绣安宁中,妾室要在正式起床之前起床,待正室起床后,需伺候正室梳洗、更衣、用饭,直至正室熄灯入睡,妾室方可回去歇息。”这种生活,简直比现代职场的996还要辛苦!
侍妾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是相当“充实”。她们不仅要负责照顾男主人的起居,还要时刻准备着满足男主人的各种需求。但是,她们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侍妾们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由,甚至没有尊严。她们的一生,可能就是在无尽的等待和寂寞中度过。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妃子的日常:孤独与等待。在光鲜亮丽的宫廷生活背后,隐藏着妃子们无尽的孤独与等待。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在漫长的岁月中默默承受孤独与寂寞。”
侍妾制度的影响和争议
侍妾制度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满足了男性对性与繁衍的需求,也成为了社会地位的象征。但是,这种制度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家庭矛盾、嫡庶之争等。更重要的是,侍妾制度严重侵犯了女性的权利,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在现代社会看来,侍妾制度无疑是落后和不人道的。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不平等。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制度是当时社会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一定的原因,何况是长期存在。纳妾制度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中,真正废除是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可见存在历史之久,一定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结语:侍妾的真实生活
侍妾的生活,远非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光鲜亮丽。她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甚至没有自己的生活。她们的一生,可能就是在无尽的等待和寂寞中度过。她们是历史的牺牲品,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些侍妾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她们中的有些人,可能也曾在深宅大院中,偷偷地憧憬过属于自己的爱情和自由。她们的故事,虽然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不应该被我们忘记。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不仅要看到那些显赫的帝王将相,也要记得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侍妾们。她们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她们的故事,却是中国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以史为鉴,珍惜现代社会给予每个人的平等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