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甘肃省博物馆探秘:铜奔马背后的故事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53:2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甘肃省博物馆探秘:铜奔马背后的故事

1969年9月,甘肃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的几位社员正在开挖战备地道。几镐头下去,突然就听到了“轰隆”一声,在地下几块砖墙上出现了一个黑洞。当社员们爬进去才发现,这里居然是一座古墓。很快,一件青铜文物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这是一匹马的造型,虽然出土时有些残缺不全,但还是能看出它工艺的精美: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倾,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小鸟背上。

这件文物就是铜奔马。它不仅成为了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成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由于它集巧妙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准于一身,因此也有“雕塑艺术的极顶之作”的美誉。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

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铜奔马器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高34.5厘米,重7.15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一足踏一飞鸟,三足腾空,飞驰向前,整体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实为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从造型风格来看,铜奔马沿用了当时社会常见的奔马形象,并且创造性地加入了飞鸟造型。飞鸟造型作为整个器身重心所在,在力学方面具备了超强的稳定性,既起到了稳固作用,又增加了骏马飞奔的气势,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既有力道的感觉,又有动感的节奏,给人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堪称中国青铜艺术的一朵奇葩。整体看来,铜奔马是汉代人勇武豪迈气概和昂扬向上精神面貌的集中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汉王朝的国富民强。其实,铜奔马出土后,考古人员就发现它的头部和背部残留有明显的彩绘痕迹。彩绘的铜奔马是什么样呢?据《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介绍道,“从各部残痕可以看出马身上都用朱、白、黑等色加以涂绘,如口腔、鼻孔涂朱,牙涂白,眼内周角涂朱,眼珠涂白,黑墨点睛,并用墨线勾勒唇、须、鼻、目、眉、鬃等处,然后视部位施彩以增强神态之生动效果,在马腹鞍边亦残存有朱、白彩绘痕。”

斗转星移,历经两千年的时光,铜奔马色彩随着青铜表面的锈蚀而逐渐脱落,化身为一匹“绿马”。武威市博物馆的铜奔马(复制品)

铜奔马的出土,当时还有一个小故事:1969年,正是备战备荒的年代。9月初,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新鲜大队第十三生产队的村民正在挖防空洞,忽然,挥舞的镢头碰到了坚硬的石头,村民将浮土层刨开后,发现是一块砖头,随即发现了砖头砌的墙体。于是村民们将砖拆开,竟发现这是一个墓室。

大队的干部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带着马灯、武器由地道进入墓室,进行查看,发现这是一个古代的墓葬。一些墓室中,放着铜马铜车。很快,墓葬中的各种殉葬品被送到了大队部。当时,墓内的铜车马和其它文物就让生产队会计负责清点、记录,并用麻袋将这批文物搬运到生产队的库房保管,干部们还列出了一个入库文物清单。

当时,村民封锁了这个消息,尽管强调保密,但消息还是传到了公社里。新鲜公社书记对此非常重视,他以视察防空洞为由,来到生产队,提出了一个明确说法,出土的古文物,不能变卖,更不能毁坏,要给上级政府反映。至此,这个消息才被上报。

武威市博物馆的铜奔马(复制品)

1973年,时任外交部长陈毅决定让铜奔马赴世界各地展览。作为中国考古文化优秀代表,铜奔马于1973年4月至1975年8月,先后到法国、日本、英国、罗马尼亚、奥地利、南斯拉夫、瑞典、墨西哥、加拿大、荷兰、比利时、美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高度赞誉。

铜奔马在法国的展览时间持续了4个月,据统计,观众达到36.5万人。之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开始了第二站展出,同样吸引了极大的关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希思都参观了展览。

铜奔马完成了“欧洲之旅”之后,它们又前往北美,在加拿大和美国展出。据记载,在美国的展览历时8个多月,观众达180万人,在这轮展览中规模最大。

资料图:1973年11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参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中的铜奔马。

据统计,雷台汉墓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珍贵文物230多件,出土古钱币3万余枚,被史学界称为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在出土的127件铜器中,铸造最为精致的是铜车马仪仗队,其中的铜奔马则是工艺水平最高的一件艺术精品。

铜奔马于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这件铜奔马起初并没有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后来郭沫若先生慧眼识珠,第一眼见到铜奔马便惊叹不已。认为它既有风驰电掣之势,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无疑是一件稀世珍宝。后来,铜奔马在北京的展览上才一鸣惊人。

在郭沫若先生和考古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武威雷台汉墓的历史文化价值被逐步挖掘显现,而铜奔马目前已经以其神奇独特的造型而蜚声海内外。

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

马是汉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军事装备和农业生产畜力。汉朝政府给马立“口籍”,武帝作《天马歌》,马在各种场合被神化和奉颂。汉代社会盛行车马冥器随葬,视马为财富的象征。汉代的“车马出行仪仗队”和“出行图”在墓葬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上是常见题材。

铜奔马别具一格,与其他车马相互衬托,体现了墓葬随葬冥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汉代开拓疆域,通西域,设河西四郡,马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根据河西汉简的记载:马被广泛地用于交通驿站、长城防御、军事行动、民族和亲等方面。史料记载,汉武帝曾三次派人到西域求乌孙马,马在汉代可谓战功赫赫,功绩卓著。

原上海市新闻学会副会长张林岚《一张文集·卷六》:“飞马超越龙雀的艺术意境和雕塑表现的浓郁民族风格,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此马出土,‘一洗天下凡马空’,先秦以来的马俑为之黯然失色,画家为之搁笔。”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胡杨《传世国宝全档案》:“这件铸造于两千年前的青铜骏马,造型生动,比例准确,四肢所呈现出的动势完全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令中外许多考古学家与艺术家叹为观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