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攻克天麻“缩菌”难题,亩产突破4000公斤产值超30万
昆明理工攻克天麻“缩菌”难题,亩产突破4000公斤产值超30万
近日,昆明理工大学徐天瑞教授团队在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镇成功应用天麻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实现了亩产鲜天麻超4000公斤,产值超30万元的惊人成绩。这一突破不仅大幅提升了产量和经济效益,还降低了种植成本,展现了极高的生态价值。
创新技术攻克“缩菌”难题
天麻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具有安眠、抗抑郁等药用价值。然而,天麻的种植一直面临一个重大难题——蜜环菌“缩菌”问题。蜜环菌是天麻生长所必需的共生菌,但传统种植方法中,蜜环菌容易出现生长不良、活力下降的情况,严重影响天麻产量和质量。
徐天瑞教授团队通过多年研究,成功解决了这一困扰天麻种植业多年的难题。他们创新性地采用了天麻两菌高密度发酵液体接种模式和菌、材预培植的菌袋种植新模式。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蜜环菌的活性和稳定性,还显著提升了天麻的产量和品质。
产量翻番,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在310余亩示范基地中,随机选择5个样点进行现场采挖和测产的结果显示,平均亩产鲜天麻高达4384公斤,其中特级和一级天麻比例达到60%。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该基地产出的天麻天麻素含量为0.45%,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按照当前市场价格70元/公斤计算,亩产值超过30万元。这一成绩相较于传统种植方法实现了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翻番。传统种植方法下,天麻亩产量一般在750-1200公斤之间,而采用现代技术后,亩产量可达到3150-3500公斤。徐天瑞团队的技术则将这一数字提升到了4000公斤以上。
生态效益显著,可持续发展优势明显
除了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该技术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通过采用本地果树、杂木修枝废料等菌材替代技术,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节约木材50%。这不仅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降低了种植成本,体现了更高的生态价值。
为昭通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昭通市彝良县地处乌蒙腹地,气候垂直差异大,生物资源富集,是天麻的理想生长环境。近年来,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了园区经济和资源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县储备工业项目28个,预计投资200亿元。2023年,市场主体存量相较2020年增长114%,满意度跃居昭通市第二。
徐天瑞教授团队的技术突破为昭通天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天麻的产量和品质,还降低了种植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随着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昭通天麻有望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