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贵州威宁:天麻高产新技术突破
昆明理工&贵州威宁:天麻高产新技术突破
昆明理工大学徐天瑞教授团队和贵州威宁县在天麻种植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昆明理工大学的“双一流”科技专项研究大幅提升了天麻亩产至4384公斤,而贵州威宁县的高密度桶装天麻种植模式更是实现了平均亩产6271公斤。这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天麻的产量和品质,还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为天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昆明理工大学:科技赋能天麻产业
昆明理工大学徐天瑞教授团队在天麻种植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他们构建了天麻规范化栽培体系,推广规范化种植技术,并形成天麻生产标准体系。这些技术突破使得当地的天麻种植体系日益成熟,产量和品质都有显著提升。
在云南省投资促进局和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投资云南‘链’强中药材”全媒体采访活动中,昆明理工大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充分展示。昆明鸿垚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冷启波表示,公司专注于林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在禄劝县转龙镇等地建立了天麻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民与企业形成利益联动的产业链。截至目前,公司已带动农户500余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贵州威宁:创新种植模式引领高产
贵州威宁县则通过创新种植模式实现了天麻产量的大幅提升。该县充分利用当地海拔高、日照足、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以及松软肥沃的土地条件,成功推广了高密度桶装天麻种植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实现了平均亩产6271公斤的惊人成绩。
贵州作为全国四大药材主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天麻等中药材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贵州通过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推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核心产区不断提升,单品优势不断凸显,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贵药”品牌不断创响。据统计,2023年,贵州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03.07万亩、产量305.59万吨、一产产值299.7亿元。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产量产值居全国前五,贵州已成为全国最主要的中药原料供应基地之一。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带来了产量的大幅提升,还推动了天麻产业的转型升级。昆明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突破了从种子种苗、种植技术、产地初加工和天麻产品的精深加工的技术瓶颈,并形成相关标准。在贵州,通过良种繁育推广、种植技术规范、质量评价体系等关键环节的持续改进,天麻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还带动了天麻深加工和产品研发的快速发展。在昆明鸿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展示区,各种天麻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包括天麻果干、天麻冻干片、天麻面条等。公司正积极规划天麻产业的深加工项目,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贵州则积极探索“中医药+餐饮”“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养老”等新业态,让天麻以更加现代、更加鲜活的面貌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市场前景广阔
天麻作为传统中药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据统计,2023年,贵州全省中药材一产产值达299.7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潜力。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日益提高,天麻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昆明鸿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冷启波表示,轿子山乌天麻品质优良,口感绝佳,非常适合鲜食,价格是省外天麻的3到5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社会意义重大
这些新技术的推广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对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昆明理工大学技术的带动下,禄劝县的天麻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公司计划在全镇13个村委会都建立林下天麻产业基地,实现天麻产业的全面覆盖。在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旺、前景好。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党参、天麻、白及、钩藤、太子参、黄精等道地药材孕育出山,积极打造“黔地灵药”大品种、大品牌,发展道地药材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昆明理工大学和贵州威宁县的天麻种植技术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在中药材种植技术上的创新实力,也为全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随着这些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天麻产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