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村:江西古村落旅游打卡圣地
流坑村:江西古村落旅游打卡圣地
“千古第一村”流坑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建村于五代南唐昇元年间(937-943),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流坑村占地3.61平方公里,现存500余幢建筑中,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260余处,村中人文纪念性建筑星罗棋布,共有魁星阁、文昌阁、状元楼、五桂坊、子男封爵坊、文武魁元坊等遗址33处。古宅、古街、纪念性楼堂、祠堂、书院、学馆、私塾、戏台、牌坊、古水井、风雨亭、古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古村门、桥梁、古塔遗址、神庙、佛寺等应有尽有,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基本类型在流坑村都能够看到,堪称中国古建活态博物馆。
流坑村保留下来的明清古建规模之大、数量之多、类型之全,堪称中国古建活态馆。流坑村占地3.61平方公里,现存500余幢建筑中,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260余处,村中人文纪念性建筑星罗棋布,共有魁星阁、文昌阁、状元楼、五桂坊、子男封爵坊、文武魁元坊等遗址33处。古宅、古街、纪念性楼堂、祠堂、书院、学馆、私塾、戏台、牌坊、古水井、风雨亭、古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古村门、桥梁、古塔遗址、神庙、佛寺等应有尽有,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基本类型在流坑村都能够看到,堪称中国古建活态博物馆。
流坑村的建筑特色不仅体现在数量和类型上,更在于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文化内涵。村内的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精美绝伦。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流坑村的历史记忆,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匠心。
流坑村的科举文化更是令人称道。流坑村人崇文重教,家族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宋代以科第而兴旺,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之地。明朝万历年间流坑村共有书院、书屋28处,在流坑村千年历史上,家族中举者114人,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入仕途者亦超百人,其中官爵显赫者有两宰相、六尚书。富在深山有远亲。崇文重教让历代天下名士竟相至流坑游览求学。宋丞相文天祥就曾毕业于流坑村书院,宋大儒朱熹曾为流坑村题写“状元楼”匾额。流坑村董氏至今仍保留的历代名人题字、题匾多达400余幅(块),其中就有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真迹。
流坑村的风水布局也是一大特色。开基先祖董合在建村时,得到中国风水文化鼻祖堪舆家杨筠松勘测指点。村落整体布局,既体现了血缘村落的宗法组织关系,又反应出当时城邑建设中巷道布局的规划思想。流坑村内民居的最大特色是:有颇多的由于数代同堂或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形成的建筑群组。数幢建筑前后相连,左右相通,合纵连横,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套,形成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开挖人工湖,与乌江共同构筑古村落的护城河。元代流坑村因助文天祥抗元失败,几乎屠村被毁。后代族人董燧用20年时间,对村落重新规划、改建,人工开挖龙湖,引乌江之水。整个村子被乌江和龙湖环绕,形成类似于城池的护村河。村内改造成“七横(东西向)一纵(南北向)”的梳子形状,每条巷的巷口直对乌江河岸,并且都建有一个码头。这些码头既给交通带来了便利,又能使河风顺畅地进入村中,调节村内温度。
流坑村的生态特色同样令人惊叹。流坑村现有国家一级保护树木288棵,最大的一棵樟树直径超过10米,树龄达1200年以上。最壮观的是位于乌江河边占地1000亩、栽种了2900多棵古樟树“十里香樟林”,古樟林也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认定为“中国第一古樟林”。
流坑村是一座江右民系聚居的村落,在科举仕宦、文教学术和经商贸易等方面英才辈出,千年不衰,为中国古村落所罕见。2001年5月流坑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流坑村成为国家首批22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06年流坑傩舞、傩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2年流坑村被国家三部委公布为首批中国传统保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