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与城市更新如何双赢?三地探索给出答案
非遗保护与城市更新如何双赢?三地探索给出答案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平衡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每个城市必须面对的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记忆和文化基因。然而,在城市更新的大潮中,非遗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推陈出新与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各地在非遗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广东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通过建立“三层五类”保护体系,对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进行修缮,并将其融入城市更新项目中。同时,广东还积极推进依法治理,筑牢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四梁八柱。例如,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的工作室就位于广州永庆坊“非遗街区”,他多年从事醒狮文化的推广传承,不仅开办青少年培训班、做文创产品,还将醒狮带到国外,担任电影《醒狮少年》的指导。
新疆莎车县则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了其逐水而居的空间格局、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街区更新的过程中,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了当地就业。街区的改建过程中,结合房屋修缮,传统手工艺被保留并集中在了特定空间中,例如“手工技艺展示民居”。此外,在旧工厂腾退过程中,通过植入职业培训功能,建立了当地非遗传承基地。未来将在整个街区形成莎车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江苏苏州则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14年起,苏州逐步构建数字化保护体系,目前已完成以古城为核心的420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模型,让《平江图》加速数字孪生。这一数字化成果同样方便了市民,用户只需在“苏周到”App上搜索“数字古城”,就能足不出户深度体验高度还原的园林景观。
然而,非遗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占比偏低,与其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此外,非遗保护的公众知晓度不高,甚至一些非遗传承人对相关法律法规也不甚了解。如何在城市更新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 数字化保护:让非遗“活”起来
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苏州的“数字古城”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5G、VR等技术,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还能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数据支持。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非遗与元宇宙、AI等新技术的结合,让非遗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呈现。
- 社区参与:让非遗“扎根”
非遗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生活的艺术。莎车县通过广泛征集民意、依托文化传承促进当地居民就业等方式,让非遗真正“扎根”于社区。这种模式不仅保护了非遗,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 政策支持:为非遗“护航”
广东的经验表明,完善的政策体系和资金支持是非遗保护的重要保障。政府应进一步加大非遗保护的财政投入,同时制定更加细化的政策,为非遗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 教育传承:让非遗“薪火相传”
非遗的传承关键在于人。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开办青少年培训班,苏州祯彩堂缂丝体验中心吸引年轻学徒,都是很好的尝试。未来,可以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热爱非遗。
未来展望
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保护模式涌现,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也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对非遗本真性的侵蚀,确保非遗在传承中不失其文化内涵。
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时刻。保护和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还能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