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探秘:黄金与陶瓷的千年传奇
内蒙古博物院探秘:黄金与陶瓷的千年传奇
内蒙古博物院坐落于呼和浩特市,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宝库。这里汇聚了草原文明的精华,展示了黄金器皿和陶瓷精品的璀璨光芒,让人大饱眼福。
黄金器皿:草原文明的金色传奇
在内蒙古博物院的展厅里,一件出土于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的黄金覆面,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神秘的面庞,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的目光。这件黄金覆面根据逝者真容用薄金片锤击成型,眉、眼局部錾刻,整体呈半浮雕形。面具出土时覆盖于驸马面部,在殡葬时采用金属面具和金属网络葬衣,是辽代契丹贵族特有的一种葬俗。
与黄金覆面一同出土的,还有纯金面具、鎏金银冠、银丝网络葬衣、金花银靴、蹀躞带、琥珀璎珞饰件等。这些黄金饰品不仅展现了辽代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更体现了草原民族对黄金的特殊情感。黄金在草原文明中象征着太阳的光辉,寄托着人们对永恒生命的向往。
陶瓷精品:黄河文化的千年传承
从新石器时代的双耳彩陶罐,到元代的青花高足杯,内蒙古博物院的陶瓷精品展,仿佛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这些陶瓷器皿不仅记录了内蒙古地区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更见证了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生生长流——内蒙古黄河文化大展”中,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器皿诉说着黄河文明的辉煌。新石器时代的双耳彩陶罐,造型古朴,线条流畅,展现了先民们对美的追求;元代的青花高足杯,釉色青翠,纹饰精美,体现了草原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辽代文物:契丹贵族的生活画卷
走进内蒙古博物院的辽代文物展厅,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弯弓射猎本天性,马牛到处即为家”的时代。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彩绘木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与凤为贴金。棺首有一扇小门,门上有一鎏金铜锁。门两旁各站立有一人物,均手持骨朵,侧门而立。经过细致清理,上百件随葬品一一从淤泥中被剥离出来,其精美豪华的程度超乎人们想象,显示出墓主人地位的特殊与显赫。
“北方有佳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辽代女性文物展”则为我们展现了契丹贵族女性的风采。展览汇集了陈国公主墓、吐尔基山大墓、辽圣宗贵妃墓等重要考古发现,展出金银器、铜器、玉器、漆器、玛瑙、琥珀、水晶、玻璃、陶瓷等精美文物逾百件(套),呈现北方游牧民族女子的宽广气度与自信豪迈。
特色展览:文化传承的创新演绎
内蒙古博物院不仅是一座文物的宝库,更是一个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台。近期举办的“静影沉壁 熠彩北疆——内蒙古古代壁画精品展”,首次集中展示了50幅壁画及10余件文物精品,带人们领略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直观感受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交相辉映的历史瞬间。
“生生长流——内蒙古黄河文化大展”则以黄河为纽带,以历史发展为脉络,通过“根脉”、“纽带”、“家园”三个部分,展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遗迹、遗存和历史文化,展现内蒙古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设祖国北疆的历史进程。
内蒙古博物院是一座承载着草原文明记忆的殿堂,黄金器皿、陶瓷精品、辽代文物,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内蒙古的历史故事。走进这里,仿佛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草原文明对话。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内蒙古博物院绝对值得一探究竟。